诗经的起源问题

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另有6篇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不包括在内)。《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本文的内容主要介绍《诗经》的起源及各历史时期的教本,分为四个部分,一为《诗经》的起源时间,二为《诗经》的作者,三为《诗经》的集书背景,四为《诗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教本、注疏。

本文中,为加以区分理解,汉以前,称“诗三百“为《诗》,其他情形采用今称《诗经》。


一 《诗经》的起源时间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一说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即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间的五百多年时期内,此说以《周颂》为《诗经》中最早成书篇章。另说是起源于商朝,这主要是围绕《商颂》的创作时间来进行考证的。前一说以为《商颂》作于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为“宋诗”说;后一说主张《商颂》作于商朝,是为“商诗”说。当下,“商诗”说较“宋诗”说更为流行。


二 《诗经》的作者

关于《诗经》的作者,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考证,探寻出多篇作品的作者姓名。这些成果,有的被大家所公认,有的却不那么让人信服。因《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为民歌,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而成的,作者虽有个人,但大多是群体,他们的名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即使那些文人、官吏或贵族的作品,有的在诗中也说明了作者的姓名,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作者的名字“家父”、“寺人”、“吉甫”我们知道了,但他们的身份、生平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能确知作者的只有《鄘风·载驰》等极少数篇章。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时,如能分析出作品大约出于哪个阶层、哪个时代就可以增进对其内容的了解。


三 《诗经》如何被结集成书

这些流传前后约五百年的诗歌,又产生在如此广阔的地区,是如何收集和编辑起来的呢?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一是采诗说,一是献诗说。据说“采诗”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制度,到周代还有采诗官,他们称“行人”、“遒人”或“轩车使者”,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然后上报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查看朝政的正误得失。《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杜预注:“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歌谣之言。”何休在《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解释“采诗”制度为“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些诗在采集来之后,献给天子之前,都经过了大师加工。献诗说在《国语·周语》中又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目的也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这些选择来的诗经过多代大师筛选整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编定成书,成为一个时期的诗歌汇集。


四 历史上《诗经》的教本及注疏

《诗》的编辑成集,一方面大师在将诗收集起来以后,作为文献资料汇集,另一方面,是为了《诗》的教学。《诗》的教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大师教瞽矇(乐官,多为盲人)和大司乐(礼乐机构最高官职)教国子。大师是施教者,瞽矇是受教者,学习内容是如何歌诗、诵诗、演奏诗,即学习诗的演奏和吟唱技巧。《诗》的另一种教学类型主要是作为王室和贵族子弟学习课程,和《书》、《礼》、《乐》共同成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还有“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以此来看,诗的编定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对此,古人就提出怀疑。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礼,鲁国乐师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乐歌,其编排顺序与流传至今的《诗经》大体相同,而那年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但据清华简中《周公之琴舞》所载内容与传世本《诗经·周颂·敬之》内容对比发现,前者是繁本,后者是删节本。这一现象表明,传世本《诗经》确实对原始诗作过删节,但是这不能说明孔子删诗。另外,《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看来孔子曾为三百篇做过正乐,即纠正曲调错误的工作,这也说明孔子之前《诗》就有配乐,只是原配的音乐散乱了,孔子加以整理。总之,《诗》是经过很多很多人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书的,非一人一时之功。

《诗》到汉代被尊为“经”以后,传习的人就多了起来,相传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公,他是汉文帝博士。《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他是汉景帝博士。《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他也是汉文帝博士。《毛诗》出于毛亨和毛苌,毛亨曾为河间献王博士。鲁、齐、韩三家传“今文经”,即用汉初通行的隶书写的《诗经》。《毛诗》传“古文经”,即用先秦使用的籀(音同宙)文。因各家依据的本子在文字上存在差异,所以对诗义的解释也有许多不同。

东汉以后,《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逐渐衰亡,后来其书也亡佚了。现在留存的三家说都是清代学者从各种典籍中钩辑出来的,如魏源的《诗古微》、王先谦的《诗三百家义疏》等。

《毛诗》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很多学者为其作注,最有名的是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作的“笺”。到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将唐以前关于《毛诗》的各家学说汇集到一起,成了《毛诗》的集大成之作。至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作《诗集传》,成为后来士子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作。及至清代,由于校勘、考据、音韵、训诂学的盛行,解经的著作烟海波起,学术成就也很高。清代关于《诗经》的著作有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的《毛诗后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解说突破了经学藩篱,又不拘泥于三家之说,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就很有特色,他主张“循文按义以求诗的主旨”,注意到《诗经》的文学意义,解说文字词采斐然,诗值得一读的佳作。王先谦的《诗三百家义疏》辑三家遗说最为完备,是三家诗学的集大成之作。到了近代,有林光义的《诗经通解》、吴凯生的《诗义会通》、闻一多的《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等,对《诗经》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烦琐考证和穿凿附会的旧说,提出不少新的见解。

好啦,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应该是写下《诗经》中关于风雅颂的分类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点个关注。

下次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的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