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作者: 朱光潜

内容简介:

朱光潜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探讨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是了解美学知识的入门书籍。

全彩典藏版,七十余幅中外名画锦上添花。

从人生谈美,从美谈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人的审美,就在这入世与出世之间。

朱光潜的著作,“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如“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回去的。” ——朱自清

“作为普及性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谈美》仍然是一本经典,至今没有一本新的《谈美》来代替它。”——台湾某出版家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 -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封面的『雅俗共赏,常读常新』完整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美妙。全书十五章,但就个人感觉,前八章更终于谈『什么是美』,后面的偏于『如何赏析美』。受益匪浅。

#  美。從內到外靠近於你。無處不在。

#  作为美学入门书籍,堪称完美,与晚年那受尽惊吓后写出的《谈美书简》绝不可同日而语。若是能早点读到,应该会对很多东西有更深的领悟。中学应该把这本书做课本。


贰:

美,是什么? 

这是一个复杂的论点。自从柏拉图提出这个疑问之后,数千年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说得是娇弱怜惜之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清心幽静之美;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形容的是荒凉辽阔之美。每一种美各有自己的特色,每种美都是不一样的味道。 

然而,这些美在另外的人眼中或许不是美,娇弱怜惜可以成为病态,清心幽静也被认为是孤寂荒凉,辽阔壮观或许会被看作空荡寂寥。美的事物,一半在物,一半在你。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阐述的就是这个观念。 

美,常在,也不在,关键在于你那双审美的眼睛。 

美,是这世界最有价值的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然而,独有美,却没有欣赏美、珍惜美的眼睛,美也是最空洞,最难以捉摸的东西。 

三木成林,在木匠眼中,它是可以打造优质家具的良木,而在画家眼里,它的每一条纹路的方向,每一条枝干的延展都有自己特别的美,都能勾勒不一样的风景。前者务实,后者纯粹。 

美和务实是天敌,但凡和实用牵扯上,美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了这本《谈美》,当时国内正值动荡。现实让一双双具有美感的眼睛沾上了尘世的污浊,美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在这俗世之时更需要有一个声音呐喊,于浮躁之中,细细讲解美,传递美。 

朱光潜先生这本《谈美》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感觉,好像一个老者在和晚辈聊天,娓娓道来他关于美的见解。通读全书,最深刻得还是先生关于美的三种态度的诠释,认识美、学习美,最关键的还是保持纯粹的美感态度。正如他所说,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看完《谈美》不禁想起《美的历程》这本书。同样是经典之作,李泽厚也极力向大家展现美,介绍美。《美的历程》更像是一本中国上下几千年美的事物的集合,李泽厚先生一一向我们阐述了他关于这些事物美的观念。而《谈美》更像是一个指路牌,教会我们端正品美的态度。美有很多种,李泽厚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美,而朱光潜则引导我们学会看更多更精彩的美。 

读完全书,只觉自己还需细细品味,才能找到独属于自己喜爱的美。


叁: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 无所为而为 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这种脱净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相。美感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相于直觉时的特质。”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肆:

朱光潜《谈美书简》笔记

1.我们对于物质会有三种感觉: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

2.美感需要距离,此距离恰好剔除观察时的科学性、实用性,只存留其美感。

3.美感还需对宇宙人情化处理,由此才能由物及人,移情于物,而最终于审美上人物合一。此三点为朱光潜论证的基本前提。

4.美感不同于快感,快感多有占有欲或者多有实用性,从而不满足于第一条。然而他在此谈美感经验是直觉而不是反省的,过后才拥有,而不同于快感瞬间产生,此点似与其前提有悖。评弗洛伊德甚妙:其派错误不在于主张文艺是满足于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是美。

5.联想所来的快感是否为美之争论,为内容派(艺术需有其特定意义内容,如道德、革命)和形式派(去除表意的成分,而只通过线条、颜色依旧有美)。朱光潜更赞同后者,前者更易于缺失距离感或者注重实用性而违背第一、第二条原则。

6.美感不能完全等同于考据、批评。此二者更注重作者、背景、文本解读,而缺乏体验。朱接受印象派之“欣赏的批评”。

原文: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工夫,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工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4到6重在辨析美为何物。

前六章在于介绍何为美感。

7.美是由主观作用(心灵认知)与客观世界(物质物理)共同产生。是自然规律与心灵之结合。因此“自然美”一词,凡美皆经过人为之创造。

康德:美为判断  黑格尔:美是由于物质具有某种概念

8.自然之美亦是符合人为之规律(人的鼻子不能夸张,人喜动,因而年轻,健壮为美)。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都是在追求表现“自然美”,模仿自然之美,但忽略审美之中人的心灵作用,因此朱赞同德拉库瓦之言“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这两章重在如何审美。8点可以算是过渡,有欣赏而论及创造之原则。

9.艺术与游戏相似,以骑马为例,皆是先将意象加以客观(将骑马之乐趣具化为骑扫帚),再集中于意象(骑马孩童只在意象,不顾所骑笤帚、板凳)。在此过程中亦有移情并享受于所创造之世界(距离)。然艺术区别于游戏,在于艺术有社会性,需要在将作品之情思传达于作者,斟酌其媒介与手段,

10.创造时之想象分为分想,联想。分想即从整体回想中抽离而出。再通过联想而将意象与情感做一深刻结合。举例王昌龄《长信怨》。

11.创造之时除想象之外必有情感。此情感必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作中常物与情交融,不能孤立看物。

12.艺术之格律定式乃前人所总结的美的表现,但久之而迂阔,失去生机。朱以文学中四言诗经至楚辞,至五言,至七言,至律绝,至词等。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艺术创作之最高境界。

13.得前人之作而精研,自然可以模仿,依12点看,前人优秀艺术之中必有美在其中。吸收其已有文化,开摹仿之一端。但亦要于摹仿中有创造。

14.天才之灵感虽然不由自主、突如其来,然亦是读书破万卷之积累。积累之未显只是训练于潜意识。

9到14章主要为如何创造艺术。

15.(总结)艺术虽无过多直接作用,但亦可将人生看做艺术,人生本身即是活泼、创造的,失则不能称之为人生。依文章作喻:一要有一个完整有机体,二要修辞立其诚,三要切忌俗滥。要对所见的真理抱有热忱去欣赏,审美之提高,才能体会生活的圆满,体会人生的艺术化。最后以“慢慢走,欣赏啊”结尾。(1932年写于莱茵河畔)

附录:近代实验美学:

实验美学自德国心理学家斐西洛起,为时尚短,而且在朱看来有两个致命缺点,一为美的欣赏是一完整经验,无法打破细分。二是实验中实验对象多以愉快代替美。而愉快并不是美(前已论及)。但其依旧有参考意义。

一、颜色美

动物对颜色有天然喜好,也有年龄差异,年龄越大,越受联想影响。布洛实验研究发现,人的色觉审美分四类:1.客观类,只看颜色本身是否饱和、纯粹,不含情感。2.生理类,偏重于颜色对于自身生理影响。3.联想类,由颜色而联想事物场景。4.性格类,能与颜色发生情感共鸣,将颜色分为不同性格。此类并不完全由联想导致,而是对颜色的移情。颜色也会因其深浅而被感知为轻重。法国佛洛尔又提出补色定理,两种合成为白色光的光为补色,其结合最佳。例如红、青二色。主要由于视网膜中接受二色的神经协调而美。

二、形体美

曲线较直线美。在处理线条时,一是喜欢有规律的线条,能节省注意力,因而美。二是线条的变化要波动自然,有生机,不显单调。三线条亦要联想,有联想而判断美。四是看待线条也会移情。直线挺拔崇高,曲线柔美窈窕。

由线条而组成空间必须协调(平衡)。斐西洛实验人喜欢黄金比长方形。平衡中有代替平衡,帕弗尔实验。下图:

两条粗细不同的线,要看其离中心距离,离中心越远,所需注意力越大,因而将细线条放在远处,心理做一杠杆平衡。帕弗尔将绘画分为五个要素:1.体积,人物集中之处,即着墨最多之处。2.情趣,即观者最易集中之处,如动作。3.注意方向,画中人物所指方向,大多为视线。5.远景,距离较远的背景。若以画中央为中轴,此5要素均匀分布左右,以求平衡。

三、声音美

英国佩特言: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逼近音乐,心其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区别。

对于音乐审美,剑桥大学马尧斯分为四类。:1.主观类,关注于音乐对自身的影响,例如平静的感觉,如水流过。2.联想类,由音乐而想到某个场景,例如人在宫殿中跳舞等。3.客观类,利用客观技巧评论,例如号角声过亮提琴声不够等。4.性格类,将声音拟人,例如某曲调想惹我笑。人常常四种共用,以第四者移情为最优。音乐本身曲调亦能引起情感,G大调真挚,田园风味,为少年所喜。C大调坚决、果断、宗教热诚。A小调,柔情,北欧民族伤感与虔敬。

美国心理学家华希邦与狄金生将音乐分为:节奏、旋律、布局、谐声、音色五中,旋律一般最重。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美》作者: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