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一抹书香漫步

图片发自App



白玉易老,青春难留。

能留下的,是那挥不去的记忆。

傍晚,驾车驱驰而归,偶值电台讨论一个话题:忆当年看过的杂志与报纸。这是一个年代感颇强的话题,似乎对于我们这些奔五类大叔正当时,想想曾做为文艺青年的我,猛然回头,似乎我看过的书还蛮多,确实可以整理一下记忆。

小学二年级前在乡下生活,后来全家随父亲迁进城里,大约是1984年—到1989年期间。家里会订《中国少年报》,而像《故事大王》都是这家借,那家换来看的。因为外公喜欢看书,因此想必我是承袭了这个爱好。早期时看的都是外公的评书,诸如《薛仁贵征东》、《岳飞传》、《三请薛仁贵》、《宋江传》等等,那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本忘了名字的书,故事是记载明末清初时多尔衮带清兵攻打明朝小城池的事情,明朝英烈保家卫国,怎奈不敌,虽战魂陨落,但也通过很多智慧与周旋也没让敌人那么轻松而入,人物刻画,情节与场面描写,仿如置身于其中,甚是壮怀激扬。

物质匮乏的年代,除却自家的一些书,蹭与借可总是少不了的。五楼邻居元元家里书比较多,象《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故事》、《安徒生的童话》等等,还是带拼音的。小时候看最多的书基本上还是小人书,就是图书。因为是在国营单位,单位一般都有小图书馆,叫我父亲办了个借书证,但图书不能借,都是像新华书店那种一套订在一块木板上,只能坐那里看,学校一年也偶尔会组织去新华书店那里看图书,因为要买一套,真的不是随便能买得起的。买不起也可以花三五分钱,坐在街头摆书摊那儿现场借阅,《丁丁历险记》我可是整套追完了,也没什么零花钱,所以只能等啊等到有一丁点儿钱就去看,曾记得学校还会组织预定一些关于“年”话题的童话书,我没预订,但后来终究找同学蹭了几本,心满意足。


图片发自App



    最早看的一本古书,1924年上海书局编制的,是外公的收藏的,那种边上线编的,纸非常薄,泛黄,主要讲二十四孝,什么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孝感动天……没看过的去百度。

那时候的娱乐其实非常的少,和小朋友一起的游戏相对多一些,也比现在有趣些,人也很容易满足,而对我来,能找到不要钱的书看则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

初中年代,这是1989年到1992年的三年,记忆中有一份报纸是一定要说的,这份报纸嘛就是《中国电视报》每周一份,讲未来哪些台要播什么电视的时间表,还会讲时下热播剧的一些剧情分析,我则是更关心我追的动画片有档期是否依然如故。

这个时期看的最多的两种书,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言情小说是从岑凯伦的《白马王子》开始,于是又认识了琼瑶姐姐,早期琼瑶姐姐的所有书我都看过了,《雁儿在林梢》、《月朦胧、鸟朦胧》、《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庭院深深》、《紫贝壳》、《菟丝花》、《心有千千结》……,现在想起来,一个男同学看这么多言情小说,真是不可思议,有意思吗,真的有意思吗,好象……有点。观后感就是对男男女女之间的感情问题,真是何其复杂,真情并不一定能在一起,可能是父母阻挡,可能是财富不够,可能是门不当户不对,爱恨情仇交织,最后都化作声声叹息与寥寥回忆。

当年港台剧,台湾以家庭剧、爱情戏为主,香港更多的则是武侠剧,看剧其实没有看书来得爽快,一天两集,天天等,而且还是躲在门缝里,或是以写完作业洗脚为名,一洗就一集,看书则不同,进度自己掌控,但我胆子小,上学可不敢看。整个寒署假都去租书店租书,押金几块,每天三毛钱一本,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本书都是绝佳作品,当然还有我看了五遍以上的《鹿鼎记》、古龙先生的《绝代双骄》《天涯.明月.刀》,孔雀令虽然厉害,然比不过明月之快刀。陆小凤、楚留香、萧十一郞、沈浪、李寻欢都是古龙先生创作的,可惜英年早逝,四十八就驾鹤西去了。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侠骨丹心》等等,这几本好些是香港刘松仁和米雪演的。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三大宗师外,还有一些如温瑞安《四大名捕》、卧龙生《杨小邪传》还有好多不知名的,我都一一吸收,至此还曾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金钢指》的书来练习武功,当时练到可以四根手指支撑身体在课桌上二十秒,还想着将来能不能练练六脉神剑,哈哈哈……

柔情与侠义外当然也看了些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高老头》等等,但不多,书终究是很贵的,也没什么钱买,多半是与人交换,借左邻右舍,有一点肯定,我会及时归还。


图片发自App



高中开始读住学,学习也很是紧张,几乎没什么时间看书,高一年二期去办了张学校的借书证,借了本《鲁滨逊飘流记》,就是好奇上课偷看了三分钟,然后书被班主任段老师没收了,高二毕业才还给我,后来我恶补看了三次。其间偶尔在外面借过些书看看,也有同学有书借,好象《白鹿原》就是那时候看完的,高中时期国外的小说看得多一些,僻如《呼啸山庄》《红与黑》《小妇人》《傲慢与偏见》《茶花女》《悲惨的世界》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母亲》等等。高中时期理性了些,但真是没时间,每周仅有半天的假期,每月才一天半假期,平素里作业,复习还是颇为繁重,紧张让人觉得时光如流水,飞逝如斯。

在大学这段时间,看书相对较杂了,《三国演义》三遍以上,散文书看得较多,《边城》、《子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暴风骤雨》巴拉巴拉,国内的名著偏多一点,爱情小说看过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与沈世钧再也回不到从前,所以说美好也许只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而我看得更多的竟然是菜谱一类的书,那时觉得炉前锅里大有乾坤,能将一道菜做得美美的,香香的,众人心悦诚服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直到后来,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汪涵的《有味》等说美食与生活的书也是我的大爱之一。

到深圳工作后,接触到的第一套书是三姐宿舍里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当末了读到孙少平看了晓霞在不幸发生前留的信时,眼睛一片朦胧,泪光闪烁,感动不已。走出社会,而临的人生已大不相同,何去何从,一片茫然,没想那么多,只是书中多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眼前事便好。

为学会更多的人和事,参加工作后我看了很多的官场小说,缘由是官场中纷繁复杂,沟通与处事得分外小心谨慎,倒不是为了模仿,更多的是了解到与人打交道的关节所在。王跃文的《青瓷》《梅次的故事》《国画》《西州月》都写得非常好,正气浩然还是大有所在。这段时期还看了非常励志型的《候卫东官场笔记》,讲述一个大学生从村官到管委会主任的历程,事多如麻,却很励志,当时好象还没写完全本,我也只看了几部,后面隐约也能预见一二。

从看了电视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后,我竟将海岩的作品当时三个月全看完,肯定你也看过不少电视,《玉观音》、《深牢大狱》《五星饭店》《永不瞑目》《一米阳光》《河流如血》,近乎残酷的接近现实的暗黑一面,不是不存在,是我们没有触碰到那些真实的存在而已。

截止到目前我还没有觉得哪个电视剧或是电影会比书更好看,看书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更深入情节,电影电视多为改编,僻如近期的《择天记》书是长长又长长,电视剧几乎是减了又删,删了还改,全然失去了原著的精髓所在。所以很多时候我看过书的电视我是不看的,看过电视后也尽可能找到原著看看,感觉很是不一样,

近些年,人也懒,也没有看很多书,偶尔拾到几本好书才看看,很难一口气看完整本,《浮生六记》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孤独深处》看了三分之二,《佐贺的超级阿嬷》我倒是看完了,温暖的感觉。

现而今看得多的尽是手机,诸如碎片信息,心灵鸡汤,深度好文,育儿养生、业务分析、震惊世界等等。案头有非常多的好书,没去看,总感觉负罪一般,心里总是念叨,施主,放下手机,立地读书,方成善果,阿米陀佛。

我想说,看看书吧,孩子们也需要有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至少从小到大写作不会成为一个难题,例如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会写:思念长长如溪流、苦苦如黄莲、深深如古井。语文我并一定很好,语法我不一定强,普通话、拼音我也不在行,可是,我曾是那么的爱看书,这便是一个好的优点。


图片发自App



没时间都是藉口,其实手机也可以看书,但不建议,毕竟有纸张在指间婆娑,墨香四溢更为实在,随书中情节情绪跌宕起伏,随人物感动而温润眼眶,随浩然正气而荡气激昂。社会的浮燥让我们迷失得太远太久,当你迷惘困惑时,文字也许更能帮助你,静下心来,不忘却初初的来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挽一抹书香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