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书店

每一次从书店出来,都感觉像经受了一场煎熬。

是的,真的是煎熬。

书店中琳琅满目的书籍,放在不同的归类中,对于爱书之人来说,想翻阅吧,又看不完;想买吧,又总想起在家中书柜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一大堆书。翻与不翻间,买与不买间,都是一种纠结。或者,最纠结的,莫过于读与不读吧?

每一次进入书店,都会感慨人类思想的宏大与广阔。金融、政治、历史、管理、科学、文学等,这也仅是大类。若以我比较喜欢的文学而言,还可以细分到古籍、现代、外文等,其他学科也都可以细分得更详尽。

原来,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身边的每一件事,都能成为一个系统,一种知识,从而引申出人类不同角度的看法与观点。

一把琴,能追溯到它的历史与发展;一个人,可以由类人猿谈到未来的人类;一个朝代,可以从建朝写到灭亡;一粒原子,可以从微观写到宇宙。而文学更为玄妙,可以写事,可以写景,可以写人,可以写心理,可以写肖像,可以写意识,可以写时代,可以写历史,可以写人性等等。看来,人类能发展到如今的文明,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生都不完全相同的独特个体而言,是不是只要文笔好,就会有一千本书?如果全球有70亿人口的话,每人出一本书那就会有70亿本书了。若按5%的识字率的话,那么也有3.5亿本书吧。如果再算上多产的作家、科学家、企业家,那么7亿本也算是少了的。

以中国的历史为例,上下不过五千年,从《诗经》到《红楼梦》,涵盖中国文化的书籍浩如烟海。如果我们穷尽一生,真的能读完这些书吗?无怪乎庄子都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以前走进书店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喜悦,是一种即将走进知识海洋的兴奋。如今走进书店是一种对生命渺小的敬畏,一种对人类文明的疑惑,一种对知识无穷的不安。

是的,人类进化史不过5万年,却取得了如今如此发达的文明。恐龙在地球统治了2亿年,它们会有它们的历史吗?会有它们的文明吗?再放眼宇宙,比地球诞生更早的星球上的生物,它们也有它们的历史与文明吗?5万年的历史已经让人类穷尽毕生都不能完全了解完这个世界,那么46亿年的地球史呢?

似乎又扯远了。恐龙与别的星球的历史和文明史与我们何关?毕竟我又不是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但我同时思考得更多的是,究竟这书店里的书,是拾人牙慧的多呢?还是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多?走进这书店看书的,是想做全能的狐狸多呢?还是想做专一的刺猬多?

我不知道。

但我看过许多自媒体的文章,似乎可窥一斑。有多少文章引用着所谓的“名人名言”、影视台词,以此来论证着自己的观点(这个我也干过)。似乎这些名人名言、影视台词就一定是正确的一样。但细想,也不过是别人的观点罢了。以别人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也不过延续着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是在消费着名人,消费着影视罢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从来如此,便对么?

如果真的如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想得更深的话,那倒还好。如果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跟周围的人看一样的风景,发一样的感慨,那倒不如去快活地吃喝玩乐还更真实一些。

如同这书店的书,同一个观点,只是作不同的延伸,这与看原文有什么区别?当然,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当然也有不同的收获。但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呢?有时候觉得书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如同指月之指,并不会是知识本身。但又有多少人认为,书就是知识呢?我想,应该是大多数吧。但或者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文明体系才得以延续与发展。

走出书店门,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去了。但每一个“下次”,似乎都那么遥遥无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想去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