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

如今的村庄,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因此逢了过节和风俗有走亲戚的需求,老人定不放弃这难得热闹的机会,便要去践行老礼节和老风俗的,想要人与人的亲近,以解长期的孤独和寂寞,留了年幼的儿童像尾巴跟着哥哥姐姐,不到青春期的孩子傻傻地玩乐,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却是有点无法排遣的无聊和躁动。

随着二胎政策放开,两个孩子相差十岁以上的状况比较普遍,这样的距离,有时却不会更相爱,而是多了更加微妙的厌烦和被动臣服等等心理。对于大孩子,多年独生子女生活的结束,父母关注转移,老大的自我受到了忽视、伤害或缺乏了保护,必须做出调整。而年幼的孩子很无助,因为父母认为有懂事的老大看着,自己可以很放心地去工作,加之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也迫使父母必须去工作。因此,我亲见了这样一对兄弟,十四岁的少年,正是青春叛逆期,只有四岁的、人格尚未定型的儿童,大人不在家,两兄弟独自相处。四岁孩童因为缺少母亲的照顾和疼爱,只愿跟着熟悉的哥哥,而哥哥却是有无名的焦虑情绪,不耐烦地应对弟弟,一言不合,或者弟弟的丝毫反抗,都会引来哥哥的白眼、厌恶和动作上的侵害,甚至掐着年幼弟弟的脖子,力虽不大,但是窒息又需要多大的力呢?我很吃惊,哥哥的眼神中是厌烦和表情麻木的,我只是言语上阻止:不能这样对弟弟的!小弟弟的眼泪已经流出来了,但似乎也表示了屈服,哥哥松开手,弟弟便剧烈地咳嗽。而我想安慰这个小弟弟时,他却是奋不顾身地躲避,伴随着甩开我的成人化的动作……我很不适应。

这真是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烦恼,儿童期有儿童期的渴望,但是由于缺少女性的调和而棱角分明,互相伤害。这母亲忙着在流水线上工作,孰不知这样做到底是得,还是失?如果母亲看到兄弟俩的这一幕,又该做何感想,做何选择?必是斥责当哥哥的吧!而未必斥责是最好的办法,因此看到又能怎样,终究还是于事无补!

缺少爱的小男孩儿,首先表现出来的便是拒绝性和攻击性,拒绝与小朋友们玩,即使玩,若稍不如意便加以攻击。这样的儿童,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他渴望母亲的温柔,但却在暴力胁迫的环境中长大,当然只会以暴制暴。这样的儿童一旦享受到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便深陷其中,尽管他说着高高在上、不对任何人感兴趣的话,然而恰恰说明内心的渴望,这也可能就是留守儿童更易陷入网游的原因吧!因为在网游中可以找到同伴,可以被人关注和拥戴,可以显示自己的强大。


留守图片太多

人,都是想有价值的、被关注的,就连不懂事、不会说话的幼儿都知道这一条,在大人让他小便时,他拒绝了,倘若大人说:“瞧小草很可爱,要等着喝你的尿。你给小草浇点水,小草就开心了!”幼儿听了这样的话,即便没有尿,也愿意使劲儿憋出点尿,可能就是因为感到了自己很有用,很有价值吧!所以,人被需要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幸福;若不被需要,不被肯定,活着没有价值,那离自暴自弃也就不远了!

陶渊明先生向往田园生活,一家大小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玩乐,岂不简单、快乐和温暖,幸福而有爱!人是群居动物,隔离只能使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人格扭曲,不能健康、快乐和放松,从而产生心机、防御、争斗和愤恨及一切负能量的东西,不能相亲相爱,便相恨相生……

留守,带给我们的社会多少隐痛?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那美丽的农村,和谐、静谧、无争、美好的农村,都到哪那里去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