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群殴事件

昨天晚上一向冷冷清清的初中同学群突然热闹起来,我很诧异,往前翻了翻,才知道源于一个视频引发的讨论。

我看了一下,是几个孩子在殴打另一个孩子,视频中传出被打孩子的一声声惨叫。而这些孩子年龄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

这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了“校园暴力”四个字,尽管这个视频显示的不是在校园内,但是这绝对是校园暴力的同版。

这样的视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有时候我是不忍心看完,因为除了对施暴者的愤怒,对被打孩子的心疼,对现在孩子胆大妄为肆无忌惮的恐怖,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今天这个视频就发生在大家熟悉的地方,又有认识的人,所以大家义愤填膺,纷纷表达了对此事的态度。更因为大家都已经为人父母,所以对孩子更多了一份牵挂和责任,感同身受。

同时,我也看到了施暴孩子的家长登门道歉的视频。

但是在暴力面前,在伤害面前,道歉显得有些苍白,就像有人说你sha了人,然后一句道歉就可以了吗?我无意袒护哪一方,我想要说的是,最起码,施暴者的家长有个态度。

我在这里不想过多讨论谁是谁非,对施暴者我保存那份愤怒,对受害者我保留对他的同情,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同学群里关于这件事讨论所产生的一个话题。

有一个同学相当愤怒,言语也有些偏激,延伸到教育问题,甚至在群里公开攻击做老师的几位同学。他说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长,这种责任应该归结为老师教育不到位,不作为。

当然他的公开叫嚣引来了当老师的同学的不满。

于是火药味充斥着群里的聊天。

首先我理解这位同学对于这个视频的义愤填膺,但是把这种责任归结为老师的责任,个人认为有些偏激。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性格品行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家说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形成了,小时候对孩子的溺爱与放任会在青少年时期显现出来,而成为问题少年。

我敢说这几位施暴者的家庭教育肯定存在问题,最起码父母的监管不到位。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很叛逆,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如果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到位,或者家长很少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又或者家长对孩子只是放任纵容,那么诸如此类的事情的发生便算不得偶然了。

但是换言之即便父母想要沟通想要了解,孩子也有可能不展现真实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三个青少年绑架杀人案。他们在绑架了一个熟悉的同学后将其杀害,而在判决后,走出法庭竟然相识一笑。为什么?因为他们之前就在一起说过,即使杀了人,法律也不会判他们死刑,因为他们都不满18岁。结果和他们预料的一样,他们没有丝毫的悔意,伴随的却是对法律的蔑视。

他们的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杀人。但是结果就是这么残酷。

作为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与他们交谈后得出,他们的问题仍然源自于家庭,源自于儿时父母的教育。

说这些我并不是说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一点责任,因为作为老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培养学生的品行也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但是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踢给学校,这是不负责任的。

虽然孩子上学后看起来在学校的时间似乎比在家还长,但是请明白每一位老师会带很多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教学工作,有自己的工作目标,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全部优秀,个个听话,可是可能吗?不同的家庭孕育了不同的个体,他们良莠不齐,即使再优秀的老师操碎了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时时刻刻,更何况视频发生的时间是放假后?

老师不是圣人,他们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所以不要苛求太多,凡是共同努力,才是上上策。

除了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日益发达普及的网络。手机已经很普及,网络已经很方便,网络上暴力的垃圾的东西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耍酷,卖弄,自以为是,暴力,都会让他们自我感觉是英雄,打人时一脸笑意,听到对方惨叫更加开心,拿着手机录下这一幕,内心里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我很难想象他们究竟要什么?从打人中寻找快感?从折磨中获得快感?

一群傻子!我真想这么骂一句。

打人者必将付出一定的代价,否则这是难了。这是定局。

视频超快的转发率,也让施暴者更快的曝光,那么成为这样的网络名人后,你的人生又会迎来什么?

等待吧!


后记:

这是今天临清谈资发布的内容,不给孩子留下阴影这是我们大家的希望,但愿事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一起群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