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掌控习惯》
【阅读天数】4(累计3小时)
【阅读进度】163/269
【阅读感想】
昨天到今天的阅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培养习惯的过程是一场修行。
上一周参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共读读书会,在活动环节,我总结了自己培养习惯的过程:(1)转变思维;(2)积累成就事件;(3)坚持。
老师在之后补充了一点:在培养习惯之前,要觉察并接受当下的自己。
当时听听很有道理,默默记下了。
昨天在看《掌控习惯》的时候,突然感受到“接受当下的自己”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接受了当下的自己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就拿过去的我来说,我嘴上会说着“我就是不自律”,但是内心深处说的是“你不该是这样的”;我嘴上会说“我就是有拖延症”,但内心深处说的是“你不应该有拖延症”;我嘴上会对自己说“我就是一个消极的人”,但内心深处说的却是“你不应该是一个消极的人”……正因为这种“知行不合一”,造就了人生的痛苦。
前段时间看约瑟夫·坎贝尔和比尔·莫耶斯的《神话的力量》(应该是一档访谈节目的文字记录所成的书,内容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是约瑟夫·坎贝尔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遵照心灵深处的喜悦而行。
类似的话其实我在不同类别的书里都看到过。
生活中很多的不快乐,都源自于我们的“知行不合一”。有些道理我们明明都懂,可总是无法做出改变,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无法接受当下的自己”,这个过程很难,可一旦做到了,就会觉得没有那么难。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和心是分开的,大脑善于用最节省能源的方式处理事情。
就比方说,你搞砸了一件事情,然后大脑就给你下了一个结论、贴上了一个标签——“我就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然后郁郁寡欢好长一段时间,下次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你又重复了上一次的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下结论”“贴标签”比起去思考“这件事里我哪些地方做的不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情吗?”要简单得多、省力得多,你“享受”这样省力的感觉,一次一次陷在这样的状况里;又或者你会告诫自己“我下次不能在这样了”“下次一定要改正”,你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然而我们的心就是感性的。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终身学习》的作者黄征宇先生做客樊登老师的“作者光临”里说到的:“人不是理性的动物,偶尔有情绪;而是感性的动物,偶尔会思考。”
婴儿时期,我们都是“知行合一”的,心里想什么,行为上就表现出来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被外界评价所左右,慢慢地就断开了与内心的连接。
所以,如果能够遵照心灵深处的喜悦而行,改变就不会是太难的事。
如果想要改变的自己的习惯,先从接受自己开始,然后慢慢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回大脑与心灵的链接。
【内容梳理】
今天整理第二条定律——“让它有吸引力”。
当我们在第一次尝试某种好习惯的时候,会在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尝到“得到奖励”的甜头,这时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我们得到快感,也借着这样的机会建立了“做这件事”和“甜头”之间的联系。于是在下一次反复同样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在行动之前就开始想象得到奖励时的情形,然后在想象过程中身体就开始分泌多巴胺来让我们感到兴奋。
这就是期待会比体验更让人感到愉悦的原因之一。
所以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喜好绑定”的方式去培养新的习惯。
喜好绑定是通过把一个新习惯以及另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绑定在一起,就有可能让新的习惯对你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如果与之前第一条定律里所说的“习惯叠加”结合起来,就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叠加+绑定喜好”的表述公式:
(1)继[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我需要的习惯];
(2)继[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我将[我想要的习惯]。
举个例子:
(1)当我洗漱完毕之后,我将看书半小时;
(2)当我完成半小时的阅读之后,我将喝一杯咖啡。
除了“喜好绑定”之外,你还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把你喜好的行为视为正常行为的文化群体”。
书上说,我们尤其注重模仿三个群体的习惯:(1)亲近的人;(2)群体中的多数人;(3)有权势的人。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的决定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来的,但事实上你只是受到了你所处的社群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你身边的人都不爱看书的时候,你也很难拿起书本阅读;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追剧的时候,你也容易跟着追剧;当你身边的人都是晚睡晚起的时候,你也很难养成早起的习惯……我们都不希望成为社群中最特殊的那个人,所以做出的选择就很容易与社群保持一致。
如果你想要改变,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拥有你想要养成习惯的那个群体,比如说加入一个早起社群,你看到社群里的大家都在晒早起,你也不好意再晚起;再比如说你加入一个学习社群,大家都在看书学习和成长,你也不好意思滞留在原地了。
这是一种“归属感”,是社群的力量。
如果你想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必须要找到它的“根源”。
每个行为都有“表层的动机”和“根本动机”。我说“我想吃意面”,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吃意面,我不会说:“我需要食物来生存。”我想吃意面”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选择做出的一种“策略”,也就是说“吃意面”是具体行为,“为了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那个问题。
比如说,你总是在无聊的时候吃零食,你以为是自己“想吃零食”,但实际上你只是想要追求快乐,只不过你只找到了“吃零食”这样一种策略。
当你意识到某个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之后,也就更容易找到不同的策略去满足它,然后重新构建你对坏习惯的关联。
以上是我对“让它有吸引力”这部分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