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看电影

      那时,电影可是个稀罕物。

      街上也有电影院,每周也放个一两场。但是,要花钱买票。那些年,大家收入低,家庭人口多,吃饭问题勉强解决,很少花钱娱乐。

      每个月,单位上从电影公司安排几场电影。计划经济时期,要不要钱不知道。只知道每回放电影,单位上的手扶拖拉机当天下午就把放映机拉回来了。

      放映场地是家属院大门口。那里宽敞,门柱可以挂荧幕,即使宽银幕也不碍事。

      国产电影以“老三战”为主,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几个电影反复看,孩子们都记得了很多台词,特别是反派角色的台词,闲来模仿几句逗得人群哄笑;外国的电影主要有,朝鲜的、越南的、阿尔巴尼亚的、罗马尼亚的和前苏联早期的。

      一般,每场电影开始前,都要加演短片,内容多为国内的新闻。如,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国家领导人出访、万吨巨轮下水、钢产量创新高、粮食大丰收等等,名为《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多反应出朝鲜民族感情丰富,喜怒易形于色;越南电影内容多反应当时的战争故事。人们根据电影的特点总结出顺口溜“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又哭又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那时娱乐活动不多,看电影就成了大家的主要业余文化生活。早在拉电影机回来的路上,拖拉机师傅逢人就喊“看电影呐!”。消息传到单位,人们便满心欢喜,奔走相告。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早早地吃了饭,般上长条凳、小板凳、靠背椅,在小广场上抢占最佳位置。来不及回家拿板凳的就捡几块砖块、石头一字摆开,也占上一块地方。电影开始之前,小广场一改平时的安静,提前候场的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在聊天、抽烟、吃瓜子。孩子们便围绕着场子疯跑。当《新闻简报》的序曲响起,放影场就渐渐安静下来。

      其实小广场容不下许多人。有时遇到新片子,四邻八乡都赶来,幕布后面也会坐不少人。除了仔细看才能发现的幕布几条拼接接头外,与正面看电影效果一点不差,只是电影中的指挥员打起仗来全部是左手持枪,战士扔手榴弹也用左手。呵呵,所有人都是“左撇子”了。

      有时,遇到电影拷贝紧张,几个单位一晚上都抢着放一部电影,就需要“跑片”,就是一个单位放完一卷胶片,由另一个单位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把胶片送到另一个单位去放映。放完后再送到下一个单位。“跑片”需要放映员和“跑片”的小伙子配合恰当,不然,就会造成下一个单位的冷场,影响观赏效果。有一次,我们单位在看一部电影时,大家思维刚刚被电影故事情节引入佳境,第一个胶片放完了。等到换片后,大家一头雾水,故事情节怎么对不上?等大家云里雾里等到换上第三个胶片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喔,原来是这么回事!呵呵,胶片跑错了。有时为等到看一部好电影,宁可冒着寒风在小院等大半夜,也不愿回去。往往一部电影看完,回家时鸡都叫了!

      街上的电影院,偶尔也去“奢侈”一回。虽然只一两钱的票价。有的孩子舍不得花钱,乘人多的时候“混票”。那时,是露天电影院,没有座位,自带凳子的那种。大门修得简陋。在昏暗的灯光下,胆大的孩子可以随着人流混进去。一次电影院加强了守门力量,增加了一名检票员,门就不容易混进去了。哪知有个熊孩子把墙上与电影票同样颜色的标语撕下一块,再裁成电影票大小的长方形。进门时,把“票”的大半握在手中,仅露出很小的一撮,递给检票员。等检票员发现上当后,熊孩子早已挤入人丛中去了。

      那时,看电影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一说“今天晚上有电影。”大家干什么都心情舒畅。看完电影后,还要回味很久。脑袋里时不时闪现出精彩情节。不知道怎么了,现在电影多了,电影院档次高了,也有钱看电影了。甚至手机、电脑里也可以随时找到各种类型的电影。可看电影的兴趣淡了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