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专业

二十岁之前的我,是这样想的,不想让自己喜欢的东西,成为将来的作业负担。还未上大学前,已经了解过,大学也有一定的“作业”,为此,很害怕把兴趣当成专业后,沉重的“作业”使得喜爱的性情尽失。于是,在翻来覆去地把专业选择书看了两三遍后,填了英语当作第一志愿。

选择英语这个专业的原因很简单,只是稍微感觉它是万金油,似乎学完出来,在各行各业都能用得上一点点。而且,英语学了那么多年,接触起来,也比较熟悉。在越熟悉的情况下,学习起来应该越得心应手吧?想法还未消散,一两个月的时光,瞬间晃过,转眼,迎来了开学期。

慢慢地,随着了解专业的程度越深,才发现自己一开始的那些想法,简直愚蠢至极。英语不是万金油,在很多行业可能都用不上,而且即使在用得上的行业,职位的竞争力非常大,别人给出的价格,相对于小语种来说,廉价得很。同时,它也不是因为接触多年,所以学习起来会得心应手。到了大三,我看英文小说依旧觉得吃力。暑假疯狂地逼自己看了一些英文名著,阅读能力才提高了一些些,仅仅是一些些。坚持了三年六点多爬起床来听BBC,才能够在毕业时,比较顺利地听懂外国人的谈话,并与之对话,同样地,也仅仅是比较。

一些时候,呆在翻译的课室里,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当初不把热爱的事情当专业学?为什么会有那些愚蠢的想法?如果坚持学自己热爱的,没有乱七八糟的想法,现在的自己会不会不一样?大一刚开学,参加了一个关于写作的部门,里面全都是文学院的师兄师姐。偶尔,他们建议我去听文学院的课。时常地,趁着没专业课的空隙,跑到他们学院去听课。文学院的课比外语的课,相对内涵深厚些,思想的维度也比较深刻,读着书本里面的文本分析,真的每一个文字都很喜爱。然而,当我抬头望去,发现课上,许许多多的人都无心听讲,编辑完善的课本教程,也很少人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

再后来,又继续去文学院听课。那一节,特别地喧哗。还未允许讨论,台下便吱吱喳喳地开始吵个不停,像极春日里,树头上那群不知名的鸟雀,密密集集地,充满饥饿感地叫喊了起来,扰人得很。我坐在角落,一边竖起耳朵集中精神地听讲,一边皱着眉烦心地打量着周围说话不停的女学生(文学院跟外语一样,一个课室,基本坐着的都是女生)。一节课下来,听讲得很辛苦。模模糊糊地,对老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讲上普通话,广东话,客气话,还有英语,那他还真的挺不错的。”(当时讲的好像是语言与文化的内容)说完,台下莫名其妙地“哇”了一声。我无聊地笑了笑,心里想,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这个人是客家人,在说粤语的地方长大,学的是英语专业又或者从小学英语说英语,事情就很简单了。我说的是我。

在闹哄哄的上课氛围中,我愈发地怀念外语上课时的静寂和专注。到后面,我很少到文学院听课。过了好一些日子,我发现自己虽然喜欢文学,但不太喜欢文学院。

又在大三时,跟师妹吃饭,师妹跟我说过一件事。她说她很喜欢XX(女的,一位师姐,并不是同性恋),但是却又很害怕跟XX熟络起来。

“为什么?”我有点疑惑地问她,喜欢一个人,不应该会很主动很想接触她才对吗?况且,只是怀着朋友的心态。

“因为我就是因为太喜欢她了,所以不敢与她靠得太近。我很害怕走得近,知道她身上的一些缺点和龌龊后,会失去最初对她的憧憬,对她的期待,对她的喜欢。越是喜欢,便越需要距离。”

“越是喜欢,便越需要距离“,这句话,我好一段时间,日日夜夜地回放在脑海。我想,我之所以一开始不敢选择文学作为我的专业,原因也大概如此吧?什么害怕”作业“太多成了负担,失去对它的喜欢程度,原则上也是一致的吧?就是害怕看到它的不好,它的缺陷,从而毁掉了自己对它的憧憬和热爱,正如无人听讲的无聊课堂和闹哄哄的吱喳声。

那是真正喜爱的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如易碎的水晶球一般,绚丽夺目又需小心翼翼地呵护。不然,一旦破碎了,支撑生命活下去的希冀和光明,会黯淡了一大半,黑暗和苦难便顺理成章地降临。

可怕得很……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