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贵简洁?同一个意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不要用两句话来讲

网图侵删

如今,信息获取便捷化、信息推送智能化,导致每天有大量信息涌入脑海。再加上,注意力天生有限,所以我们很难长时间关注某个信息,注意力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习惯手机阅读的人,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文章用语简洁,数语便能准确达意,你就会耐心品读。如果文章语言拖沓,始终说不到点子上,你便会愤然离开。

这便是语言简洁的魅力,实在不容小觑。

所以,文贵简洁!同一个意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不要用两句话来讲,否则不仅作者受累,读者也受罪。

一、语言表达上,简单不等于简洁

这里要纠正一个概念,简单不等于简洁。因为简单和简洁,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天壤之别。

语言表达上,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简单是信息的简化表述,而简洁则是信息的高度概括。

用语简单会造成信息严重减损,用语简洁则会使信息高度凝练。

比如,唐诗宋词寥寥数字,意境幽远,读来耐人寻味。网络用语用字较少,内容粗俗,读完令人生厌。

总得来说,简单惯于言简意少,简洁常常言简意丰。

二、强调用语简洁,但要合理适度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乏味不是简洁,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那如何做到这一点那?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深入了解后的删减谓之合理,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谓之适度。

语言大师季羡林,年轻时就吸取过不懂删减的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新疆梵文的限定动词”这样深奥的主题撰写博士论文。

一番辛苦写作之后,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导师在阅读过论文绪论部分的初稿后,在全文第一行第一个字的前面划了一个左括号,又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了一个右括号,意思是全部删除,这一下把季羡林弄蒙了。

导师认为,这篇绪论虽然花了很大功夫,但都是在引述别人的观点,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创见,因此没有必要写出来,要写就只写几句说明就可以了。

听到这些,季羡林内心波涛汹涌,辛苦的付出被全部否定,本能上自然会抗拒,但最终他还是对导师的批评心悦诚服。

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他总结道“写学术论文,千万不要多说废话,最好能够做到每一句都有根据。我最佩服的中外两个大学者亨利希.吕德斯和陈寅恪,就是半句废话都不说的典范。”

季羡林的事例表明,要想写出简洁的文章,既要狠心删掉不必要的东西,也要确保留下的东西合理才行。

三、如何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在《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斯蒂芬.金反复强调简洁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怎样简洁地表达: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下面是累赘的表达: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很明显,上述三句话里的修饰词多余,因为你从对话本身不难猜出说话者的表情。如果加上这些修饰词后,不仅信息量没有增加,还限制了读者对人物的想象,毫无任何益处可言。

那如何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反复仿写、对比和体会。

先阅读大师的文字,然后进行大段仿写,然后对比文字的差距,深入体会大师们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既要看到他们写上去的,也要看到他们没写上去、省略的部分,学会“于无声处听惊雷。”

如能做到长期反复地训练,你用语简洁上的能力将大为提升。

四、写在最后

威廉.津瑟在《写作法宝》一书中谈到,大多数初稿可以砍掉一半而不损失任何信息或作者的语气。

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可见,文贵简洁!同样一个意思,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就不要用两句话来讲,这样既能提升文章阅读率,也有利于文章传播。

但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语言表达上,简单不等于简洁。第二,强调用语简洁,但要合理适度。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写作成就人生。

写作成就人生专注写作,为你的写作助力加油,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为文贵简洁?同一个意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不要用两句话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