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居民楼下搞摇滚,大爷大妈不仅没投诉,还跟着一起嗨。

image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41个城市故事

每一座网红城市,

都有一条标配的美食街。

在成都,避开宽窄巷子之外,

就有一条靠着鼻子就能找到的美食街:

image
image
image

冒椒火辣、成都吃客、少城新味道…….

这些排行榜上响当当的扛把子,

全挤在这条400米长的小街上。

终日雷打不动排队的食客,

不动声色地撑起了它的江湖地位。

但是,可能少有人知道,

image
image
image

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大多数游客听到明堂的第一反应:

明堂?搞什么名堂?

别说游客了,

就连当地的街坊也想知道。

5年前,春节刚过完,

一辆挖掘机“突突突”地闯进了奎星楼街,

打破了老街原来的静谧。

街坊们一度以为,

闲置多年的社会大学要重新开张了。

殊不知,随着装修的推进,

原本只是指手画脚的几位年轻人,

开始上墙画起了大熊猫。

image
image

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街坊们每天上街买菜、溜达,

总是忍不住来这里看两眼。

但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

眼看滚滚画好了,

“教室”的装修也有模有样了,

却迟迟不见招生开学。

明堂的创始人于侃,

每天都要接受街访来自灵魂的拷问:

“不办幼儿园了吗?”

“这是要搞啥子哟?”

“这玩意儿赚钱吗?”

image
image

明堂创意工作区创始人于侃。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image

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没两年,明堂搞好了,周围街访才发现:

原来是个咖啡店!

但这可“委屈”了于侃了。

于侃做了20年设计和文创工作,

他认为成都热衷于表达自我的年轻人,

需要一个聚集的平台,

于是有了现在的明堂:

咖啡馆、设计商店、艺术实验室,

三者合一。

image
image
image

图片来源于微博 @宁小娜

但一个文创社区,一定要被关在创意园里吗?

不,它应该活在街巷里,活在生活中。

这个理想的地方,就是奎星楼街。

在明堂入驻之前,

奎星楼街毫不起眼,

这样普通的街道,中国城镇里一抓一大把。

但老旧的街道,孕育出了最本土的生活方式:

街口弥漫的蒸笼水雾,

菜摊前的琐碎还价和争执,

屋檐下飞驰的嬉笑街娃,

面熟的人聚拢在一起,

聊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推拿按摩店、麻将馆、杂货铺、菜摊子……

image
image
image

如果非要说出个特色,

大概只有街道两旁的银杏树。

入秋,满地金黄,

提着菜篮子的老人从蒸笼水雾中走过。

image

但于侃更看中这里是成都的少城。

少城这个概念,

对90后、00后来说,已然非常陌生。

但对于70后的老成都于侃而言,

这里才是成都文明的起源地。

image

图片来源于微博 @宁小娜

image

图片来源于微博 @宁小娜

image

2600多年前,

成都从“少城”这片区域萌芽。

到了满清统治末期,

清朝廷专门为八旗兵修建这座“城中城”,

保留至今。

300年来,历经风雨,

个中建筑虽数经更迭,

但街道格局自满清起再无大的变动,

整个街区最大可能地保留了之前的街道肌理。

image

奎星楼街一带文化底蕴深厚,

紧邻的宽窄巷子游客如云。

这种新旧相交的独特魅力,

让于侃非常痴迷,

于是他把艺术的围墙打开,

把明堂放进了街区之中。

image
image

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真正放进生活区,麻烦就来了。

2014年,国庆,

明堂在街头搞起了艺术节。

音乐舞台一开放,

民谣、摇滚、说唱的,火力全开。

要知道,在不过10米宽的奎星楼街,

两边住满了居民,这不得把老年人吵死?

结果于侃自己都没想到,

image

后来,每年国庆节的头3天,

明堂都会在银杏树下大搞艺术节。

同一条街道好像被分割成了两个时空,

一脚还没走出飘香的美食店,

一脚就踏入了大型的摇滚现场。

image

NUART艺术节现场。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对面巷有个大妈,

带着不到10岁的孙子跟着嗨了3天:

“挺好的啊,让整条街都热闹起来了。

别人对成都的印象也会好一些。”

更出乎于侃意料的是,

从第二届艺术节开始,

竟然有几个邻居自告奋勇,

在会场里帮忙打扫卫生、发发传单。

image

这在大城市里,极为罕见。

每个人不是关在自己的水泥格子里,

而是走上街头,在街道上演绎故事。

涂鸦墙下的老大爷,

和苍蝇馆子的小伙子都坐得一派随意。

image

图片来源于微博 @宁小娜

image

图片来源于微博 @宁小娜

大概是继承了“天府之国”一马平川的优势,

成都人眼里,万物都是平的。

image

看到太阳出来,大家都蜂拥而出,

晒点昏昏儿太阳,

摆点渣渣龙门阵,

各生欢喜,各自精彩。

这也是成都招人爱的精髓。

很快,美食店聚集而来,

奎星楼街迅速走红。

image

隔壁宽窄巷子,

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次的游客流量,

奎星楼街这位中国好邻居,

帮宽窄巷子消化了一部分压力,

为人们寻找一个后街消遣的美食出口。

这是属于成都的天时地利人和。

至于奎星楼街的走红,

明堂纯属无心插柳。

image
image
image

城市要发展,

必定会有一些旧物要牺牲,

老建筑总是首当其冲,

被彻底从城市的记忆中抹去。

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失落的老建筑,

被埋葬在新成都的缝隙之中,

它们承载着老成都人的童年旧梦,

也担负着新成都人的情感认同。

image

NUART艺术节现场。图 / 明堂创意工作区

成都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城市,

新和旧,在这里得到了不错的共生。

奎星楼街这条老街,

在老居民楼下开出了网红店,

仿佛有一种土生土长的生命力,

在旧底片上重新描绘出了新市井。

这是真正属于成都人的城市空间。

image
image

“俗和雅,就像奎星楼街无法割裂的两个面,

连接着少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image

奎星楼街,更是属于未来的。

成都人的平淡,

来自于向内发展的性格,

比起惊涛骇浪,

成都更擅长水到渠成。

正如于侃最初的一个好奇:

在中国最基层街区里的孩子,

从小在艺术现场玩耍,

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image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都 | 居民楼下搞摇滚,大爷大妈不仅没投诉,还跟着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