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医者不能自医

《当呼吸化为空气》

保罗和《此生未完成》的于娟都一样地让人感到可惜了,生命的脆弱是人类所共有的特质,想到《中国医生》里面的医生说,要培养出一个人才可能耗费二十多年的资源,而保罗和于娟都是三十多岁的人,正是一个学者发展研究事业的好时候,但是,在他们即将沿着自己所勾画的宏伟蓝图出发时,被病魔无情的缠上了。

柴静写苦难不是财富,对苦难的反思才是财富。

一个人活成什么样,都会有孤独、有痛苦,有的人只会临风洒泪、对月怀思,一会自哀自叹,一会顾影自怜,仿佛自己是天下第一悲惨之人,有的人会从自身的痛苦的经历之中提炼出不同的人种、不同的阶级,所怀有的最深切的悲哀,将他们写成文字,留给后人,告诉后世,不论你在经历怎样剜心的痛苦,你的痛苦早已经有人经历过了,在你之前感受痛苦的人好像是先知与智者一般会相伴左右,启示生病者体会到关爱与慰籍,健康者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此两类人中,保罗和于娟都是属于后者。

书后的最后一篇,由保罗的妻子纸笔,我很偏爱她写的这一句话:“三十几岁就去世的人算是少见,但死亡并不少见。”对于从天而降的苦难,他们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是选择在抱头痛哭后继续履行自己作为医生、夫妻和学者的责任。

哪怕是每一天都是在细线之上行走,保罗仍然希望能够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第一个就是他的女儿卡迪。文章里面写得十分动情,保罗在医院的病床上逝世,而他的刚刚出生的女儿就在离他不远的婴儿床上,死亡连接着新生,一个人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在死神来到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可是,当他的孩子延续着他的血脉出现在辽阔的大地之上,她的呱呱落地,如同保罗的再次苏醒一般。

第二个礼物,就是这本书,保罗最开始的想法是想念文学,中途却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保罗反其道而行之,可两人的初心都是为人、立业罢了,算得上是殊途同归。本书还是残稿,保罗的写作并没有完成。虽然他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笔耕不缀,但是他的身体状态俨然是不允许他继续把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了。

即使这书未完,我们也可以从书中一窥作者的性格,洒脱自然,还不时的夹杂一点幽默诙谐。对死亡的思考如同甘露附着于草尖,澄澈明亮。“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苦难转化文字,将痛楚付予谈笑,这是他浸润在前人知识之中,又形成自身应对苦难的个人的方法。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生生死死,都是一笔注定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抽回押金,在终局之前,该怎么活,是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医者不能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