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成熟的人都想过去死。”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如是说。
那么,你想过去死吗?或者,你愿意承认自己并不成熟吗?
我想过去死,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不想活了。当一个人对于明天毫无渴求的时候,那么即使明天死去,也不会有任何遗憾。但我一直活着,平静而安稳得活着。
后来的我,大概是渐渐成熟了。对于死亡,有了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大多是得益于所看过的书,所走过的路,所思考的每一个问题。
那么不妨跟我一起想想死亡这件事吧,想清楚了死,才能更好得活。
说这话的歌德写过一本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得是一个文艺男青年为爱自杀的故事。显然,男青年维特的死在很多人看来一点都不理智。故事终归是故事,但维特的烦恼,维特的爱而不得,维特的自杀倾向,歌德一定也曾经历过。
如此说来,歌德也曾想过去死。只不过,他用作品宣泄了情绪,让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也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
纵观中外文学史,自杀的作家不在少数。有海明威、茨威格、川端康成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太宰治、海子这样的人生失意者,也有王国维、老舍这般时运不济的文学大家…
死亡或者说自杀,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沉重。诚然,有些自杀是懦弱和逃避,但死亡这道人生大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唯一有自杀倾向的生物。所以说,人活着,到底还是要拼命想问题,比如死亡。
2.
在此,我想从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说起这个严肃的话题。
小说的主人公维罗妮卡是一个24岁的姑娘,她工作稳定,身体健康,父母健在,生活无忧。可也正是这种死水般的日子,令她十分厌倦,所以她决定服药自杀。
对于自杀,她有两个理由。一是,她预示到当青春逝去,生活也将一天不如一天。继续生活下去不会增添任何新意,相反,忍受痛苦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了。二是,她觉得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是荒谬的,而她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基于以上两点,维罗妮卡决定在自己还拥有选择的勇气时,用死亡终结这种平淡寡味的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你是否觉得分外熟悉呢?或许,某一个时刻的你,现在的你,未来的你,也过着跟她一样的生活,有着同样的厌倦。
你们唯一得不同点是,她鼓起勇气决定去死了。或许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你也想过去死。但可能想了想年迈的父母,亲密的爱人,亲近的朋友,未能实现的梦想,最终放弃了。
一定程度上,在这个世界上坚强活着的、忍受着的其实是勇士。正应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么生活的真相有是什么呢?
3.
加缪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而这一假设的前提正是基于人生是无意义的。
在《局外人》这本书里,刻画了一个冷漠又疏离的局外人默尔索,他不为母亲的死亡伤痛,没有工作进取心,他有一段可有可无的感情,他为了普通朋友两肋插刀成了杀人犯。最后他被定罪,但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杀人,而是因为他冷漠又疏离。他没有过多申辩,因为他觉得人生是荒谬的。
在《西西弗斯神话》里,还有一个日日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推石头上山,但他永远不能把石头推上山。面对这命定的失败,西西弗斯依旧要不断重复。所以他被称为“荒诞的英雄。”
这两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怆的,可一定程度上,在这个荒诞世界存在的我们,渐渐对一切失去欲望的我们,生活如死水一般的我们,不正是默尔索或者西西弗斯吗?
人生是虚妄,无意义。因为有了死,所以活着时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而死又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这也就是说,人生的虚无感也无法避免。
那么,到底还怎样活呢?
4.
在《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这本书里,维罗妮卡自然并没有死成。她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医生告诉她,因为服药过多最多只有一周生命了。她还是很想死,可是她一想到自己只有五天了,就变得格外疯狂。那些规矩、礼貌、思虑,她全都抛之于脑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她重拾了自己的钢琴梦想,并爱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爱德华。有了梦想,有了爱情,她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想死了。
故事的最后,她同爱德华逃出了精神病院。她也并不会去死,因为她是医生伊戈尔的一个实验对象。伊戈尔认为“死亡意识”会让一个人真正释放自我,珍惜活着的每一分钟,从而发现活着的意义。维罗妮卡正是被这样的一种死亡意识解救了。
庆幸得是,维罗妮卡还能被梦想、爱情拯救。而更加残酷地一点是,大多数人其实连梦想都没有,爱也只是一种本能。
正如作家毛姆在回忆录里所说:“很多人想得很少。他们接受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他们是盲目的奴隶,受到艰苦努力的奴役,而这努力是驱动他们这样或那样去满足其自然冲动的主发条,当这种努力退减时,他们也就像烛光一样熄灭了。他们的生活纯粹是本能的。”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怎么活,活着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而大多数的我们都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之中,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只是本能得活着。前一种甚至更痛苦,后一种反而更轻松。但若只是活着却不思考自身的存在,那是一种悲哀。不过,悲哀而不自知,恰又是另一种幸运了。
5.
现实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是维罗妮卡,大多数人都活成了默尔索、西西弗斯。
但无论是保罗·科埃略,还是加缪,都在企图唤醒我们的一种生存意识。我们既不能像维罗妮卡一样用自杀逃避现实的荒诞,也不能像默尔索一样冷漠又麻木。相反,我们要直面无意义的人生,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然后继续热爱生活。
所以说,正是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明白活着的意义。
向死而生是一种人生智慧,唯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必然,以及生的无意义,才会真正有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做自己想做的事。
向死,方知生。
成长的路上,该想想死亡,该想想活着。
只是想一下,不用去死,就可以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