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产业如何迈向智能化

王煜全老师在前哨大会里说道:中国制造的规模、产品复杂程度以及开放性,世界独一无二,这是几十年来中国人肯居于人下埋头练功所创造的成果。

但历史告诉我们,过去的积累往往就是未来的负担;如何逐步摆脱负担,加速迈向未来,由德国开始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也先后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我想其目的是制造智能升级,优胜劣汰减轻负担,提升竞争力。

网络图片

产线智能化

工厂的产线一般由设备及工序组成,在不同的工序里加入不同物料,并透过设备或人工与SOP形成原料->半成品WIP(Work In Process)->成品这样的一个过程,最终制造出市场需求的商品。

然而制造不是只有生产产线。由预测市场需求的设计开始、生产、仓储、运送。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供应链条,市场品味变化设计就变化,后面整个链条都得调整。效率,不是只有体现在制造速度上,还得动态跟上整体供应链的变化。

因而第工业3.0里加入信息化(Computing)及自动化(Automation)两项。信息化串联供应链里前后环节后才透过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


王煜全课程图片

而工业4.0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简单来说就是物联网,也就是设备互联的智能制造。

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介于工业2.0到3.0之间;因而中国要转向智能制造,首先得提升自动化与信息化。

信息系统基本分两块,跟供应链衔接计划如ERP、整合工厂执行资源的MES。一般工厂是由小做大,信息系统的功能也是随扩张逐步累加上去,鲜少一开始就有完整规划,在相互系统不见得兼容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块块的信息孤岛,工作流程反而需要配合扭曲的现状调整,拖慢了整体效率。

于是整合信息系统是产业提升的第一步,并将产生工作流程再造。

自动化是针对产线设备的调整,却不见得一定得做到无人化。考量运营成本,也许半自动化是最佳解;然而用机器来取代有安全隐患、不适合长期作业环境的人工,却是势在必行。

自动化以工艺为主体,结合设备与自动流水线,导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联网,进行数字化信息搜集。

如此可以进行下一步,将信息化系统及设备数字信息接入大数据分析系统,就能透过及时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判断失误或瓶颈;再搭配上深度学习,进行产线智能化。此时再将此系统接上私有云,辅助以中央控制平台,能达到工厂内产线信息及决策分层级共享的目的。

若能执行至此,虽然还没达到设备互联、根据情境自动调整参数或流速的聪明智能,但柔性制造及客制化生产的效率应已提升,就算后续数字化更新迭代、流程优化也容易多了。

上面文字叙述简单,然而真的进行产业升级却常是困难重重。设备及系统更新代表重新员工得学习操作,自动化更可能意味着人力精简,如何执行除了资金与技术因素外,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员工;因而常是等到人工成本上升到无法忍受时才考虑改变,但这时利润通常也已被侵蚀,企业体质已大不如前。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否应及时向前,考验着老板们的决心与眼光。


我是慢鱼爱立刻,学习智能化的践行学徒;

希望大家都能以良好的姿势早日达到财务自由。


参考资料

1. 《全球创新260讲》,得到APP,王煜全

2. 《第四次工业革命》,慢鱼爱立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制造产业如何迈向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