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问尝试:谁对孩子影响最大

现在在去上课的路上,我想尝试用8大问的方式去追问一下昨天最后那个问题:

白天会上班的爸爸妈妈,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在带,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受到谁的影响最大?

前车之鉴,这个事情为什么与我这么重要?

我自己是全职在家带孩子的,所以不存在孩子受谁的影响最大这种情况的判断,但是在我的社群里有很多的妈妈们,她们是职场妈妈,他们需要更好的有方法高质量的去陪伴孩子。

而且我的家庭里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姐妹们也是上班的,而且我自己是一个亲子讲师,我会遇到很多妈妈的类似的纠结和提问,所以多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更好的跟他们沟通。甚至更长远一点说这是我自己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对我非常重要。

相因相生,关于这个问题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这是个问题关于原因的假设是,孩子在和家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长,她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

还有一个假设前提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方式,思路,教养状态是非常不同的,对孩子来说是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影响方向。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教养方式和爷爷奶奶的非常一致呀,而且爷爷奶奶毕竟是父母的父母,他们当年就是这么教养,自己的孩子也就是爸爸妈妈的。现在过这么多年他们的教养方式依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而这也是一个假设前提了。

关于家长上班这件事情,还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父母在上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影响孩子的陪伴,在上班的时间肯定是不可行了,但是影响这件事情真的是在上班的时候就无法实现了吗?

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爷爷奶奶的影响,包括我们通过一些像现在的远程熏陶设备呀,给孩子提前安排一些规划和方式方法呀,尽量让孩子依然沿着我们既定的思路去接受影响。

以观后效,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哪些好的结果呢?

如果通过跟爷爷奶奶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关系,首先我们可以实现我们希望的对孩子有一个持续的,正向的引导,当然是我们自己认为的。

其次家人之间的家庭关系会比较和谐,因为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目标,都希望孩子发展得更好,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和家人的关系很亲近。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这样间接影响的方式,在我们不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依然对孩子实施影响,即是这种影响的效果,比直接陪伴是有损耗的,比如说只有50%甚至40%也没有关系,因为任何一点点力量都是推动作用,而且没有阻力。

另外当然就是我们要更好的利用好,下班以后能够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这样两者之间呢,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冲突,他会接受比较一致,而且但是能够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叠加的。

这里面又有另外一个假设前提了,就是父母是有方式方法有陪伴孩子的教育思路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够做到不仅在自己陪伴的时候跟孩子有一个很深入的交流交流影响方式,而且在上班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这一定是有意识才能做到的。

自食其果,如果我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不去通过正向的影响,带孩子的老人,而是持续的不作为或者甚至是进行抱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我们和父母之间比较深的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一定会对孩子有影响,她会感觉到,他会感到彼此的拉扯就像白天的时候爷爷奶奶带向佐拉的,晚上要把妈妈带又把它向右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且不问谁的力量大,一会向左一会向右的方式就足以让孩子迷惑了。

而且在这个相互矛盾的关系中,一定会夹杂情绪状态的出现,妈妈对于跟自己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内心一定会有抵触甚至埋怨怨恨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会影响到孩子。

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跟实际情况不同的返利?

我想了一下相反的观点,可能就是会有人觉得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昨天在我们社区里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和想法。

还有人会说孩子受谁的影响不是受啊,将来他到了社会上还会有更多不同的影响呢,现在来适应一下挺好的。

会不会有另外的想法是说,让爷爷奶奶影响孩子其实挺好的。一方面,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他们之间不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毕竟是一家人嘛,另外一方面爷爷奶奶见过的世面更多,人生经验更丰富,他们对于孩子该怎么样去做判断是更有发言权的。

返利的话也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养大的呀,现在来看我们跟父母之间是否一定存在质的必然的冲突和差异呢。

或者说在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是觉得,虽然我是从小跟着老人长大,可是我还是最喜欢我妈呀,我还受到我妈的影响最大呀。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是被放到奶奶家放了两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两年的时间当中,我是每天见不到我爸妈的,然后再回到爸妈身边,但事实上现在对我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我的爸爸妈妈。

使用条件。要实现这种效果需要哪些特定的条件?

要实现父母依然对孩子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爷爷奶奶带的,就是白天主带的情况下。就需要,父母的影响力足够强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链接足够深远,这样的话可以抵制一部分时间上的投入较少的情况。

也就是说父母在每天有限的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里,要主动施加这种他认为正向的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到孩子很好的情感体验。

如果能够做到父母和祖辈的教养方式是一致的,他们的影响方向范围一样,那就一定要有比较深入的,祖辈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而且祖辈要是比较开明,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父母也是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尊重祖辈的。

旁敲边鼓,有没有类似的观点?其他行业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类似的观点应该很多人持,应该由家长自己带孩子,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养人,甚至现在有提案说,妈妈的产假应该休三年,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谁陪伴的孩子时间越长,谁就是孩子实际上的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是养父母而不是血缘关系。

按照这种观点,如果爷爷奶奶带的时间足够长,爷爷奶奶就会成为孩子心理上实质的父母,孩子对养父母的依赖更强,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还有很多人家其实不是由爷爷奶奶带,而是由保姆带的看似有保姆,但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样的呀,保姆可能更多的还没有像爷爷奶奶那么长的自主性,所以它更多的会听父母的。

但是这种间接执行的效果怎么样,也不一定,而且保姆也会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他看起来是听父母的安排,给孩子日常施加影响,但事实上它不是一个木偶。他一定会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在其中。

其他行业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可能会在心理学上有人认为,由谁来养育孩子带孩子的童年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但应该也有社会学或者是其他流派角度的人,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关键,重要的还在于他日后进入到社会,因为这个时间毕竟更长,社会融入对他的历练,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过于小心翼了。

楚河汉界,不管是相似的还是相反的观点,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相似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孩子有第一影响的责任,强调的是理论状态上,就应该如此,最理想的状况是这样,而爷爷奶奶白天代替父母带孩子是一种现实状况。

这两者之间跨越的是母亲父亲要不要上班,平时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的,这个社会现实。

即使是有人提案说要产假休三年,给妈妈足够的时间来跟孩子相处,但是在这个相处的过程中,妈妈就能够保证自己陪伴孩子的水平是最高的吗?或者说爷爷奶奶的陪伴方式更合理,影响更像吗?

不过这个好像已经不再是今天这个课题本身的题中之意了,他只是要探讨如何在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下,让父母依然发挥最大的影响力,谁的正向这件事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毕竟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影响力是互相的。

产假休三年,那么势必带来的就是三年以后呢,是不是前三年注定的这个影响就可以持续他一生了,孩子前三年前应该让母亲亲力亲为自己来待,到三年以后就可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了吗?

要知道,在前三年的时候对待孩子主要的还是养育的责任,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吃喝拉撒比较顺畅,到了3~6岁甚至上小学以后,还会有更重要的教育方面的责任和巨大投入。

再来看社会学方面,很多人会认为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所以父母的或者是爷爷奶奶谁对他影响更大,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这是立足于不同状态去判断的,在家庭心理学的角度上,关注的是个人成长的心态,个人的心理情况,而社会学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功效,可以说一个是从自己的角度,另一个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判断的。

前者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个人心理感情,后者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发挥的作用组成的部分是把人看作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关注整个的效果,而不太注重个人。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认为家庭环境无关紧要,或者做又没有那么的明显。

这种观点看到的方向和心理学不太一样,跟前面社会学的那个观点是有相似之处的。

他看到更多的是对人技能层面,外在表现层面的影响,而心理思想感情这种,无法从表面上看到的东西看起来影响不大,但实质上会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发展状态。

感觉界的这部分是最难的,因为真正去鉴别这个细微的区别和差异,是很耗费心力的过程。

通过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方式进行追问,梳理自己的A1后,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两个方面:

1.如何保持家人之间的教养观点相对一致

2.如何保证在有限的陪伴时间内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基于社群的小伙伴们讨论而存在的,所以我的a2行动规划也是跟自己在社群的分享和引导讨论相关。

目标:通过这次讨论,减轻社群中小伙伴们关于谁来带孩子的影响力更大的心理压力,实现方式:之前参与讨论的几位小伙伴能够缓解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用度量师问题来对他们进行核实。

我的行动:

1.下周整理出高质量陪伴的微课文档,把时间,形式内容,用文章的形式表述出来,分享到群里。

2.在群里引导一次关于高质量陪伴带给孩子的影响,好处和不足的两列表探讨。

3.产出一个头脑风暴的结果:职场妈妈如何在每天一小时的时间内做到高质量陪伴,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把相关游戏合作的活动列出来。

4.下下周,在社群重温一招破解隔代养育隔阂的微课,用鼓励和赞赏的方式缓和我们和老人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和大家开放讨论(不要求形成固定的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大问尝试:谁对孩子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