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总绕不开两个人,李白和杜甫。
学生时代更爱李白一些,爱他的洒脱不羁,爱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痛快,那是少年人最羡慕的境界。后来自己也经历了些事,便偏爱杜甫多点,爱他的诗沉郁顿挫,爱他即便身处陋室依旧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诗,值得所有人仔细品读,那里面是一个文人在自己所处时代所能展现的,最好的风骨了。
言归正传,这题问《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那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明白七律是什么?这种体裁的诗又讲究什么?
七律即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七律诗体对格律要求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韵严格,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讲究平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因此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这首《登高》便将七律诗的格律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对照上面那四点,我们逐一分析。
篇幅固定这点咱们就不说了,先看押韵吧。来,读一遍,看偶数句,“回,来,台,杯”,“huai lai tai bai”,全部压"i"。多读读,你品你品,真的很好读,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就挺喜欢读这种格律工整又押韵的诗,因为基本上这种诗读几遍就能记住了。
再看平仄,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一二声,三四声,我们来品品。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完美!
最后我们再来看对仗,这也是《登高》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的关键原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猿啸哀 VS 鸟飞回
颔联:无边落木VS 不尽长江 ; 萧萧下VS 滚滚来
颈联:万里悲秋 VS 百年多病;常做客 VS 独登台
尾联:艰难苦恨 VS 潦倒新停
ps:(“潦倒新停”的意思就是衰老多病,新近停止,杜甫此时已经到了晚年,因肺病只能戒酒,但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所以“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表达的意思一样)‘
杜甫确实将七律推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说完《登高》的体裁,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的情感。《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其所蕴含的情感也极为感人。
《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时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此时的杜甫是年老多病还四处飘零无以为家。其实稍稍了解杜甫生平的人都应知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前半生出身优越,年少意气风发,后来迎接他的就是困守长安,郁郁不得志,经历战乱离散,晚年漂泊无依。
所以杜甫写《登高》,写的就是他这一生的漂泊无依,饱受离乱之苦,写的是他的不甘,悲哀却又无可奈何。是时局弄人,是命运难测,明明最有雄心壮志的人,明明那般忧国忧民想做一番实事却终其一生没能如愿。
再读这首诗,风急,猿悲啼,天、风,沙、渚,猿啸、鸟飞;接着便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就是说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即到了暮年,“悲秋”更是直接写悲痛了。“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老病无依,喝杯酒都不行了。
我爱杜甫,爱读他的诗,为他一生坎坷难过,但更佩服他无论出于何种境界依旧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我想那是文人最好的风骨。何况,杜甫可是被誉为“诗圣”的人物啊,那个时代没有给他的东西,历史终会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