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自救手册》怎样正确地“睡觉”?

我一个同事,神情憔悴,咬牙切齿地说,今晚就是天塌下来,也要早点睡了。然后第二天早上来到办公室,还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

我说你不是说要早睡吗。她翻了个白眼,说,睡觉这件事情又不听我命令,是我说早睡就能睡着的吗?

确实,有时明明很累了,躺下后,眼睛却越睁越大,愣是睡不着。第二天就像踩棉花一样。浑浑噩噩,注意力不能集中……

如果持续时间长了,很可能是得了“慢性疲劳综合症”,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神经衰弱”。

怎么办呢?

别急,总有一本书里能找到答案。就是这本《疲劳自救手册》,作者是英国的玛丽.伯吉斯和特鲁迪.查尔德,他们是专门研究“疲劳”的专家,有着二三十年的临床经验。

这本书根据俩人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应对疲劳的9个步骤和29种简单就能上手的工具图表。虽然是写给病人的自救方法,但其中关于睡眠的篇章对于平常人的睡眠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就从睡眠的三个误区,来分析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好的睡眠。


01 “补觉”误区:越补越困?

工作日要早起,周末就是放飞的日子,对于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补觉就是天赐良机。

关掉闹铃,睡到自然醒,三顿并做两顿吃,听起来很舒服。但是往往起来后还是精神萎靡,刚才躺着的十个小时,就像凭空消失不见了。

作者认为,比平时晚起,看似是补了觉,但是打破了身体的生物钟,容易让晚上入睡更困难,从而进入了另一波恶性循环。如果要补觉,也不要超过2个小时,不然,身体需要“倒时差”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8小时睡眠并不是科学数据,它起源于西方的工人运动。工人们为了抵制资产阶级的剥削,要求8小时工作外,获得8小时娱乐和8小时休息的权利。

有了8小时睡眠的心理设定后,如果小于8小时,我们就会觉得“困”,其实这可能根本不是身体真正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长身体的青少年要睡够8-10小时;普通成年人睡6-7小时就足够了,当然也是因人而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其实需要的睡眠更少。

研究表明,到了80岁以后,睡眠超过8小时,反而增加死亡的风险。所以补觉不能超过正常时间太多,多了反而会让身体不适应。比较好的方法是,固定时间起床。

让身体适应这个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则不需要太固定,可以尝试找出自己比较容易入睡的时间段。

事实上,只要起床时间固定了,慢慢的,上床时间也会自己稳定。

“困”是最好的入眠提醒,会减小入睡难度。早起后白天的“困”,可以用15-20分钟的午睡来化解。

02 怎样提升“睡眠”能力

听起来挺陌生,睡眠是种“能力”吗?只要你有失眠的经历,那就会相信睡眠是一种能力。

我们要分析可能对睡眠有益或有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书上把这称为“睡眠卫生”。首先,在床上或者卧室里,只建议做和睡觉相关的事,这样身体才会把睡眠和床紧紧联系起来。在潜意识里,把“床”和“睡眠”联系起来。

只要上了床,潜意识就知道现在应该睡了。有些人喜欢在床上看书,玩手机,那么,床就不会让你安眠。

上床后,马上把灯关掉。如果上床后20分钟,还能入睡,那就起来,去另一个房间 ,或者客厅,翻翻书,看看窗外,让自己放松下来,知道感觉困倦,再上床睡觉。

如果睡不着,就在黑暗中睁着眼睛。让眼睛自己困到打架,比闭着眼努力入睡有更小的睡眠压力。

也可以建立睡眠仪式,比如,睡前一首轻音乐,一杯温热的牛奶,都有助于入眠。

白天也很重要。书中建议有睡眠障碍的人,最好每天都安排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白天照射自然光,晚上在黑暗中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睡眠-清醒”的周期。到了睡前3小时,就不要做剧烈运动。这会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可以选择舒缓的瑜伽或拉伸。睡前1小时,作者建议入睡困难的人可以吃一点点零食,但不要饮水。只要不过量,少量零食是可以促进入睡的。当然,不能吃太多。

咖啡就更不能喝了。咖啡只能保持我们“醒着”,但不能让我们“专注”,还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要避免吸烟。

睡前形成一套程序,比如听音乐,刷牙,洗脸,泡脚,关灯。让周围一切都发出一个信号:要睡觉了。

03 拥有好的睡眠心态

焦虑是睡眠的大敌。

曾经有人这样描写失眠:躺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出路却无门,越来越着急,越来越忧虑。造成恶性循环,更加难以入睡。

书中直接给出了很多拿来就用的方法和表格,能够快速把负面情绪赶出大脑,让人回归平静,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你不停回味白天的事情,或者为某件事担忧,那我们可以写下来,写下来的过程就像是把负面情绪从脑子里拉出去,让我们得以平静。不是简单倾吐或发泄情绪,而是写出你可以对这件事做些什么。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过度关注睡眠。

不要太努力地入睡。告诉自己,放松地躺在床上,几乎有和睡眠一样的效果。如果上床后20分钟还不能入睡,更好的做法是离开床或卧室,去写写东西,看看闲书,听听放松的音乐。

等感觉到困意了,再回到床上。“不等觉,困了再睡”,把睡觉当做一件自然的事情,不和自己较劲,才是好的睡眠心态。

写在最后《疲劳自救手册》就是这样通过一些实际可以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远离“疲倦”,调整身心。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专家,提倡用一个个实在的行动去消除症状、建立习惯。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都可以拥有“睡眠”的能力,拥有健康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疲劳自救手册》怎样正确地“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