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3期(1月)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抹了一把汗津津的额头,李维掖掖行李袋的一个角,合上后备箱盖。

平时只有两瓶矿泉水的后备箱,被他塞得满满当当——儿子的衣服、鞋、书包、零食一个包;自己和妻子的换洗衣物、护肤品一个包;床单被罩枕头一个包;给父母的衣服和保健品两个包。

李维庆幸自己坚持买了三厢车,要不然,这五个大行李袋,根本就装不下。而这些,在妻子眼中全部都是必需品,缺一不可。东西带不齐,她就更多了一个理由拒绝回老家过年。

想到还在楼上沉着脸磨磨蹭蹭的妻子,李维不禁叹一口气。元旦之前,她就表达了不想回老家过年的意思。

她垂着眼皮,语气淡淡:

老家太冷了,儿子感冒了怎么办?儿子容易发烧,可是大嫂说过,过年的时候,镇上的诊所都没人值班;

没有网络,有时候还会停电。我们做外贸,春季期间也要收单发货,必须保持通讯畅通的;

我不习惯睡木板床,腰疼,睡不好;

我脸盲,根本记不住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个不打招呼,你妈就指桑骂槐数落我半天;

还有你家那个大灶,那都是19世纪的东西了吧?我见都没见过,你妈还让我用它做饭!

三十晚上,要在院子里跪那么久。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而且,我都不知道,你妈供的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是什么;

还有初一,不应该就是嘴上说个“拜年”就好吗?你们家居然真的又跪又拜的……

李维一边安慰,一边无奈地苦笑。他知道,妻子只列举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给他留了面子。而真正的原因,两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是默契地闭口不提。李维忍不住叹口气,有些隔阂,一旦存在,就很难过去。

可是,母亲几次打电话过来,催问他们回家的时间,说想看看孙子。算起来,已经有三个春节没回老家了,他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怎么办?

他先跟母亲讲条件,老太太勉强答应;回头又跟妻子各种赌咒发誓,好话说尽,妻子才不情不愿答应回去。

但是,自那天起,妻子的脸上就很少出现笑容。其实,妻子的委屈,他都懂。


李维的老家,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是一个离最近的车站还有六十多公里的小村子。用高萌的话来说,就是“贫困落后,破规矩还超级多”。

其实,第一次回家过年,妻子是乐呵呵跟着来的。她只在结婚的时候见过公婆,能记得的,只有两位老人满脸慈爱的笑容。

妻子的老家在河北,一个交通发达的小县城。长这么大,她只跟同学爬过两次山。

从没走过山路的她,被小三轮车晃得东倒西歪,好几次都把头撞到铁皮车厢上。即便这样,她依然好奇地隔窗张望。李维搂着妻子的肩,暗自庆幸她不是那种娇滴滴的小女生。

一路颠簸,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父亲把手插进衣袖,瑟缩着身子,在胡同口张望。

大概是见他们行李不多,父亲没有过来帮忙拿行李,而是径直过去拉开三轮的中年人,嘴里训斥李维:“你小子不长眼哪?没看出来这是你长盛表叔?”

这顿饭,因为要招待新媳妇儿,母亲准备得格外用心。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香气四溢的鸡鸭鱼肉。李维看见,妻子偷偷掀动小巧的鼻子,像个饿急了的小馋猫。

李维摸摸自己的肚子,知道妻子肯定也早饿了。他悄悄捏起一片酱牛肉,飞快地塞进妻子口中,然后拉她去洗手。

两个人换了件衣服回来,却发现桌上已经围坐了七八个人,除了那个长盛表叔,还有几个本家叔伯。

三叔半边嘴夹着烟,摆手招呼李维:“维子,来,挨着三叔坐。我得跟你说点儿事。”

李维有点傻眼。他看看满脸茫然的妻子,强笑着回复:“三叔,您稍等一下。我马上过来。”

李维从厨房捡了些多余的肉和菜,盛了满满一盘,忽略母亲不满的眼神,拉着妻子进了他们自己的房间。

将近午夜,一桌人才酒足饭饱各回各家。收拾了满桌子的骨头鱼刺,母亲和嫂子带孩子开始吃饭。

这里的规矩就是这样,有客人来,女人是不能上桌的。她们要等客人吃完,把剩菜撤到厨房的小地桌儿上再吃。

李维没去叫妻子出来吃饭,他知道,她不可能会吃这些残羹冷炙。

他蹑手蹑脚地进房间,只盼妻子已经睡着。这一天舟车劳顿,他早就又累又困。要不是有客人,他早就睡下了。然而,他还没脱完衣服,母亲哐当一声推门进来,横了他一眼。

妻子浅眠,被门声惊得睁开眼。母亲换上笑脸,“萌萌,来,把你的枕头给我。你啊,得睡这边来。床头是男人睡的,咱们女人,得睡床尾。这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

母亲给他一个警告的眼神,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李维拉过妻子,擦去她含在眼中的泪水,把她紧紧搂在怀里。

为防母亲突然闯入再生风波,李维踮着脚过去,小心地锁了门。听着耳边轻浅的呼吸声,李维却困意全消。

在外久了,家乡这些陈规陋习早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他有些懊悔,提前想到这些就好了,可以让妻子有个心理准备,至少不会误会。

现在可好,父母的这些规矩,在妻子眼里可能就是下马威。

第二天,母亲五点多就敲门,“萌萌,起来帮你大嫂做饭!”

“萌萌,别总在你们屋里钻着。家里来人了,出来打个招呼。见人不说话,会让人说咱们家教不好!”

第一次,李维感觉过年就是煎熬。他无力说服父母,也不愿委屈妻子。好不容易熬过了初一,他才松了一口气。

初二一大早,他就借口单位有事,和妻子坐上长盛表叔的三轮车。


妻子怀孕,母亲托人给捎来两只家养的柴鸡。预产期前几天,她又风尘仆仆地赶来,说要伺候儿媳妇坐月子。

李维看向妻子,她温婉地笑,说:“那就要辛苦妈一段时间了。”

回房间,她拨通电话:“妈,您暂时先不用过来,我婆婆来了。哪天她回家,您再过来。这样,你们俩能换个班儿,谁都不会太累。”

之后几年,李维一直后悔,自己当初就不应该让母亲留下。

妻子妊娠反应严重,闻不了油烟味,吃东西很挑剔,尤其受不了葱姜蒜的味道。李维反复叮嘱,怎奈母亲总是记不住。提醒几次,老太太就不耐烦:谁没怀过孩子?也没见谁这不吃那不行的!

没办法,李维就只得请半个小时的假,跑回来给妻子炒两个菜,顾不上吃一口,又匆匆忙忙赶回去上班。几次之后,老妈的菜里才没再出现葱姜蒜。

母亲买回来的水果和菜,总是蔫蔫的,有的还带了黑斑。李维劝不了母亲,只能利用中午休息的40分钟,匆匆赶去超市,买好第二天的菜。

妻子喜欢吃虾,又懒得剥皮。母亲盯着李维剥好的虾,眼中射出愤怒的刀子。

妻子骨架偏瘦,怕顺产出危险,两个人之前就商量好了剖腹产。母亲却站出来反对,直言“对孩子不好,还费钱”。看着妻子渐冷的眼神,李维满心无奈。

李维好说歹说,才把母亲哄️下。只是,从那之后,老太太看媳妇儿的目光,就多了几分不满和凉意。

预定的月嫂上门,被母亲挡在门外。月嫂给李维打电话,让他另找别人,说这份工她做不了。

妻子背后跟李维控诉婆婆的月子餐:早餐,是小米粥加四个鸡蛋;午餐,多了一个油腻腻的肉汤,还是面条加鸡蛋;晚餐,是小米粥加两个鸡蛋。

母亲振振有词:坐月子就是不能吃菜。我们那时候都是这么吃过来的!还要吃水果?不行!我大孙子没奶吃怎么办?

战争爆发,是在产后的第十四天。那天,妻子挣扎着下床,自己走到餐桌旁吃饭。

看见那盘翠绿的炒芹菜,她眼睛一亮。然而,在她筷子伸到一半的时候,一只手挡过来。母亲满脸的不高兴:“都当妈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说了你现在还不能吃,你就不能为了孩子再忍忍?”

眼看妻子的脸就要垮下来,他急忙夹了一块排骨递过去,“来,萌萌,先吃块排骨,妈炖的排骨可香了!”

没想到,排骨也被母亲中途截下来。她瞪眼训斥:“过完满月才能吃肉,月子里只能喝汤。多喝汤,孩子才有奶吃!”

那是李维第一次看见妻子发脾气。她啪地一下把筷子拍到桌子上,“你的那些老规矩,有科学道理吗?孩子舌头上那么白,你看见了没有?你知道那是因为他缺维生素吗?你知道他缺维生素是因为我半个月没吃蔬菜水果导致的吗?你以为,你比医生懂得还多?我不能听医生的,只能听你的对不对?”

妻子一口饭没吃,哭着回了卧室。她背对李维,语气平静而冰冷:“送你妈走吧,要不然我就带孩子回娘家。”

母亲也扔下筷子抹眼泪,“我这都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孩子好?难道我会害你们吗?”

母亲走后,丈母娘带了一个月嫂过来。她说,这么多年不带孩子了,我怕带不好。月嫂专业带孩子、负责月子餐,我负责其它杂务。

眼看着妻子的脸日渐红润,人也开朗起来,李维松了一口气。


李维拨通家里的电话,“妈,我们一会儿就要出发了。萌萌给你们买了衣服,她妈妈还给你们带了营养品。”

“妈,咱可是说好了,以后再也不讲那些老规矩。你要是再拿那些东西约束我们,以后可就只有我一个人回去跟你们过年了。我可不想让我儿子学你们那些老规矩。”

李维挂断电话,一转身,看见妻子牵着儿子站在车前。

三岁的儿子第一次看见大山,兴奋得语无伦次:“妈妈妈妈,山,好大!咱们,爬山,爬山。”

“老公,这次回家,你多陪陪儿子行吗?咱们带他一起爬爬山。”妻子轻声细语,隐隐带了一丝迟疑。

“放心,我已经跟老妈说好了,今年不组织聚餐,只有咱们一家人。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老规矩,一律废除。之前都是我的错,没有明确自己的立场,让你受委屈了。”

妻子依旧浅笑盈盈地喊“妈”,老妈也笑得热情。李维如释重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这么识大体,不计前嫌。

晚饭,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母亲递过一盘水煮虾,招呼李维:“你给萌萌剥。”

大嫂招手:“萌萌,李维,过来瞧瞧新床垫。妈说,你们在城里都睡这种席梦思,但是她说不清到底哪个面向上。”

“妈,您和爸带孩子们出去转转吧,做饭的事就交给我们。”李维把儿子塞给父亲,又把大哥拽进厨房。

“大嫂,你负责技术指导;萌萌,你负责百度教程。今天的午餐,由我们二位男士下厨。”

厨房里一片欢声笑语。大嫂凑过来耳语:“萌萌,真羡慕你这么幸福!”

初一照例还是要拜年的。父亲大手一挥,“孩子们拜拜就行!你们一个个三四十岁的人了,就别跟孩子争压岁钱了。”

短短几天,儿子已经跑疯了。放下碗筷一抹嘴,就催着要出门。他已经交了几个好朋友,大家约好了一起玩。

母亲挥手赶他们,“你们都去吧,带着孩子撒撒疯。刷锅洗碗的事,交给你爸了!”

儿子拉着妻子的手,蹦蹦跳跳,问东问西。妻子和街上每一个人打招呼,不时偷偷问李维“这个该称呼什么?”

儿子看见大红灯笼就兴奋,妻子被拽着跑乱了头发。

李维打开相机,轻轻一点,留下这温馨幸福的一刻。

他想,一会儿回家,拍个全家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