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其次,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我们暂且称之为“教学材料”)。

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呢?教学材料与知识、与教材上的内容不同——不是它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是对它们进行转化的结果,使它们活动化、具体化,是能够与学生发生关联并能逐渐展开的活动样态。具体而言,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学材料呈现如下的关系:知识是客观“在那儿”的东西,是科学家的实验、哲学家的论证、文学家的描述描写等,不管你学不学它,它就是那个样子,不增一分,不减一分;教材上的内容,以客观知识为基地,关联着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学生年龄与水平对知识的选择、加工、改造,既有取舍、改造,也有顺序安排,如五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与学生就读年段及水平相关)。但教材内容并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现实的内容,而是离学生较远、较为抽象;静态的内容。相对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饱含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凝结,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2)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只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提供学生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教学材料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和学习进程,即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展开主动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形成一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够把未来水平转化为自己的现实水平。能够提供这样的学习材料,是教师促进学习自觉主动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那么,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的?可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来解释。

什么是“两次倒转”呢?相对于人类总体最初发现、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我们称之为“第一次倒转”。“第一次倒转”体现了教学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个体的根本特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决定意义。但是,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停留于“第一次倒转”,只关注“第一次倒转”,就可能忽视学生直接从认识开始学习高深知识的困难,忽视如何去引发学生主动的智力活动,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理性体验,导致强制,导致灌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