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道德绑架了吗?

今天,你被道德绑架了吗?

01

道德绑架

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古人云: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行。

新闻大家都看过不少,公交不让座就是不敬老爱幼、捐款少了就是铁公鸡。

笔者小学的时候,某天下午班主任突然宣布,学校要给灾区捐款。此前学校也组织过几次捐款,同学们基本5元起步,捐10元、20元的最常见。

笔者以往都是捐10元的,赶上那天口袋里只有4元。2003年那会儿,虽说是全民奔小康的浪潮,但是毕竟是小学生,随身带钱的孩子不多。

班主任也仅仅是下午宣布,让同学们晚上回家拿钱、第二天捐款而已。

想来笔者当时也是真的傻,跟其他几位身上有带钱的同学一起先交钱,并且准备晚上回家再找爸妈要6元,凑个整。结果不难猜,同学们看我才捐了4元,低于“默认的5元底限”,便开始喊我“铁公鸡”。

母亲也是急性子,知道我在学校被误解了,担心我被同伴冷落,当晚塞给我一张50的。

人之初,性本恶。

同学果然没令我失望:“看,一冰被我们讲得不好意思才捐的,家里那么有钱,只捐4块钱。”

嗯,姑且就当他们年纪尚小、没有恶意吧。


02

同情和共情

一种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模式,就是利用弱者的悲惨处境,胁迫被绑架者,超出同情,强制共情。

同情和共情是有本质区别的。

笔者常常点外卖,前些年的社会舆论,堪称群魔乱舞。外卖难免偶尔迟到,说声抱歉、加上平台自身有处罚机制,也就过去了。

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极端派系,对“投诉”这一行为,口诛笔伐、圣母白莲、光芒普照、假仁假义。

其实同情这件事是没有任何毛病的,毕竟人心肉长,再加上大家都是成年人,见识过大城市的交通和人口压力。

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延伸,同情已经是普通人能够给予陌生人的最大程度的感性。

至于共情,想必就是喜好道德绑架之人赖以抗辩的依据了。

两个名词,不单单在外观上相似,在具体践行方面,很多时候也只有心态的区别。

同样是外卖迟到,同样是不投诉,

我嘘寒问暖,对冒着大雨的小哥说声感谢,

在APP上打出5星好评,

那便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

你拿伦理道德绑架我,

诉说着外卖行业有多艰辛,怒斥我有多残忍,

逼迫我就范,那便是强制共情。

不说太多,反正听不进去的始终会选择性无视。强迫这类人听懂,自己岂不也是共情泛滥了?


03

时代

笔者稍加思忖,道德绑架这件事,其核心根源在于时代。

我们活在一个意识觉醒、思想飞跃的时代,信息社会的社交媒体面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公开的。

每个个体都具备了发言、参与、监督的条件——站上讲台,那话筒就在面前,时代赋予了人们说话的机会;而从哲学角度,任何形式的辩论,本质都是自我意识的向外输出。

让笔者来分享一则自己的故事吧。

前两天,笔者和友人一起探讨某篇文章应该如何美化,搞创作的,想法不同、笔触不同、阅历不同、风格不同,构思场景的时候自然不同。

笔者并未和友人争执,友人脾气也很好,

我俩和颜悦色地对彼此的构思表示认同,

甚至惺惺相惜地互相赞美。

交谈是愉快的,

但陈述观点的心情却是急切的。

发现端倪了吗?

无论是像笔者和友人那样,持相同观点;

还是像那些争吵之人那样,持相反意见;

发表意见,必定是急切的。

人啊,在拥有了话语权之后,必定是急切地想要发表意见。

绑架者与被绑架者,观念的差异,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从思想上征服被绑架者。

至于引入道德规范,大家在学生时代都写过论文,那些年我们为了证明论点、完成作业,断章取义还少吗?这就是道德绑架的核心根源。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你被道德绑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