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到了这里,惠能的回忆录就告一段落,这次演讲也快要结束了,最后再交待几句。
【经文】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我惠能从黄梅弘忍大师那里得到了禅宗独有的心法,受尽了千辛万苦,有好几次性命就如悬在半空的细丝一样,差点就挂了。今天能够跟刺史大人您,还有各位官僚、僧尼、道俗相会在此,就算不是我们之间历经了众多劫数积累下来的因缘,也必定是过去世中各位一同供养诸佛,种下了善根,才能够听到我刚才所讲述的禅宗顿教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这法门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不是我惠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希望你们听了这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法门后,能够清净本心,除去内心的疑惑,这样也就和创出并传下这法门的历代祖师没什么差别了。”呵呵 ,这敢情好,这也是不二之法。大家听了之后,无不满心欢喜,恭敬作礼后退了出去。
行由品第一,就这样结束了。
好吧,来个总结。行由品第一,记叙的是惠能在宝林寺第一次开讲说法时的情形,其主要内容,是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惠能的得法因缘。因此,本品故事性很强,精彩生动,同时又阐明了禅宗思想的核心部分:佛性常有的佛性论和直接了当、顿悟成佛的修行方式。所以,本品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本品所阐明的思想而展开的。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故事性很强?
没错,故事性很强。这也就是说,除去本品所阐明的思想内容,其所叙述的不是历史,而是故事,虽然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嗯,我们换一个角度对这个故事重新梳理一下。
一个靠卖柴为生、目不识丁的天才青年惠能,因一个偶然的机遇闻听了佛门的无上宝典《金刚经》,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般若智慧得以启发,开始萌萌而动,并且由此而生出对成佛的无限向往。为此他不惜拜别老母,只身一人跋涉千里来到湖北黄梅县的东山寺,希望能够拜得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师,求得成佛的法门。
而此时的东山寺正面临着继承人危机。弘忍大师年事已高,这禅宗的衣钵心法总得找个人传承下去。寺中排名第二的神秀上座,论声望、权势、修为都无人可及,本来是最好的人选,但是他所主张的禅门渐修法门却与弘忍大师主张的顿悟法门大相径庭。弘忍便在这件事上颇犯踌躇,但如无特别的事情发生,神秀接班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不料,惠能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平静的局面。
惠能与弘忍初次见面就表明了成佛的决心,对答也表明了其对佛法的极高悟性。见惠能根器极佳,弘忍便有心培养惠能接班。但继位之争素来凶险,况且神秀在寺中经营多年,深得众望,早已被视为潜在的接班人,身后更有一大帮支持者,哪能轻易变更得了?于是老谋深算的弘忍安排惠能在碓坊劳作,沉潜伏心,等待时机。八个月后,眼看时机已经成熟,弘忍便偷偷到碓坊予惠能以暗示,接着便启动了继承人选拨的程序。根据弘忍的安排,参与选拨者须作偈以表明其对佛法的领悟程度,拨得头魁者就是继承人,成为禅宗六祖!
果不其然,寺中除神秀外,再无其他人呈偈。对神秀在寺中的势力和声望,弘忍不由暗自惊心。他不动声色,对神秀的偈明褒暗贬,一方面在众人面前大加赞扬,并令众人唱诵传扬出去,目的是让没有机会到佛堂前的惠能也能听到;另一方面却私下告诉神秀,这首偈不合格,还不足以让神秀成为继承人。
弘忍的精心安排终于收到了成效。作偈选拨继承人的事以及神秀的偈终于传到了惠能的耳中,惠能没有让弘忍失望,他再一次出手,以更为出色的表现让众人大吃一惊。但是,神秀的势力实在太庞大,为了防止惠能遭到杀害,弘忍当众表示惠能作的偈也不符合他的要求。但私下弘忍却偷偷把禅宗心法及衣钵传与惠能,并令惠能立即逃走,时机成熟后才能出来弘法。
为了掩护惠能逃走,弘忍便开始一连数日不上佛堂。不料,他的一句“能者得之”的双关语被众人识破,于是数百人随后追来,一场逃亡与追杀的情节随之展开。在一名出家前为四品将军的僧人惠明的帮助下,惠能总算逃过追杀,从此隐蔽在猎人队伍中,潜修佛法一十五年,终于圆满成熟,臻于化境。
于是,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以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语惊四座。再加上他对《涅槃经》中关于“不二佛性”的精妙阐述,立时征服了包括印宗法师的在场众人。惠能的禅宗六祖的身份终于得到了大众的承认,从此惠能便在菩提树下弘扬禅宗法门,独开一派。
可以这样叙述这个故事吗?很多人可能会问,佛教禅宗的传承,也会这样的精彩跌宕、杀机四伏吗?这是朝堂政治,还是江湖武林?
这既是朝堂政治,也是江湖武林。
把故事中的东山寺改成江湖中的某某帮派,把衣钵之争改为掌门或帮主之争,不会有人怀疑这是一部出色的武侠小说。江湖这个词,本来也是从禅宗来的。
而把故事中的东山寺改为皇宫,把衣钵之争改为皇位继承之争,不会有人怀疑这是一部出色的政治斗争小说。而其实不管是江湖还是武林,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政治。
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关于惠能成为禅宗六祖的传奇故事,的确就是佛教界的政治产物,是正统之争,其实也就是佛教界的皇位之争。
正统非常重要。在中国,正统就是最大的本钱。刘备凭借一个相当可疑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便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政治资本,从而吸引了大批投靠者,最终得以三分天下。
政治上如此,宗教上也是如此。
当佛教传入中国,被中国人认可并崇拜后,便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所以,正统的佛教,当然只能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所以,无论佛教的思想在中国如何发展,中国自己的特色是如何的鲜明,但是,一定得扯上传自释迦牟尼、来自天竺先贤的旗号。中国佛教界八大宗派,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天台宗、三论宗、密宗、禅宗、净土宗无一不是如此,而其中于此最着力的,恰恰是最具有中国特质的禅宗。
禅宗的认祖一直追溯到释迦牟尼。据说释迦牟尼在灵山讲法时,面对周围众人,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言不发。众人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一笑。释迦牟尼当即宣布,把妙处难以言说,但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精深佛法传与迦叶,从而宣告了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为宗旨的禅宗的诞生。迦叶随即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此后逐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出了个赫赫有名的高僧,把禅宗的精妙旨意传到中国。此人就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那个达摩祖师。在武侠的世界里,达摩身怀绝世武功,脚踏一枝芦苇便渡过长江,他后来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下不少少林绝学。而在佛教的世界里,达摩便是禅宗追认的本土的第一代祖师。
不过,以上祖师云云,都不靠谱。尤其是西方二十八祖之说,全是胡扯。而本土的第一代祖师达摩,虽然史料中有他的传记,本人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也的确是由南印度到中国来传法的僧人,但是否由他而创立中国的禅宗,实在可疑。比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察禅宗,冯友兰先生,这位大哲学家就认为,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实在东晋时期的高僧道生那里就已产生。我们前面曾提到过这位高僧,知道他大胆的提出了“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论断,而另一个禅宗重要的理论“顿悟成佛”,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但是,一个宗派的逐渐形成,并且它要宣传、发展、壮大,不能没有历史。因此,扯上古人当旗帜、拉着传统做招牌就是必然的事了。所以,传法世系很重要,正统很重要。有了它,就可以自豪的宣布,我才是根正苗红,正宗嫡系。于是,号召力有了,吸引力有了,更重要的是得到政府的认可,从而拥有大量的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人力。
西方二十八祖太遥远,于是,扯上一个来自印度的和尚显然更可信一些,更何况,这个和尚确实也有一些独特的禅学理论和禅修方法,比如他在嵩山面壁的九年,修的应该就是一种苦禅,称作“凝住壁观”,他还创出以“理入”和“四行”为主旨的禅修方法,即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实践两方面的功夫。
按照禅宗的说法,达摩之后是慧可,慧可之后是僧璨,僧璨之后是道信,道信之后是弘忍,中间自有许多曲折又精彩的传法故事。慧可是达摩弟子、弘忍是道信弟子有确实的史料,但是,僧璨是不是慧可的弟子、道信是不是僧璨的弟子,却没有可信的史料记载,如果是学术研究,我们一定会在这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宗教不是历史,更无须像学术那样重视史料,你只要告诉信教的人们,这无边智慧的佛法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只要给他们信仰和希望,给他们寄托和安慰,这就够了。
好了,那么接下来,弘忍之后的第六代祖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