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笔下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也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他的父亲在经历了一场战争的失利后失踪!那年他7岁。此时他们一家,移居江南的乌衣巷。而他的伯父王导,拥立东晋帝有功,厉任丞相。

        少年时代的王羲之随卫夫人习书。卫夫人,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从女,汝阳太守李矩之妻。

        有人说这位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事实上或许双方只有这样的亲戚关系,才能解释为什么少年的王羲之会师从卫夫人。在那样的时代,像王羲之这样出身大族的世家公子,寻找什么样的先生找不到,为何会找一位当时急急无名的女先生当老师。再者说卫夫人出名门,自己的丈夫又是一郡太守,根本没必要为了挣几个学费钱,去教一个少年。不管如何,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得一手楷书,使得自己在写字方面打下了基本功。当时的楷书人们称为隶书。

        到了16岁,当时的太尉,命人带了聘礼去王家求亲,一眼看中,这位袒胸仰卧的少年,自此之后他开始步入仕途。

        当时的东晋王朝,在他的北方,自五胡乱华始,一个个王朝相继而起,不管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一个个飞快的出现,又飞快的消失。当这些王朝,一有闲暇就把目光看向南方,他们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倾覆那个内部有着重重弊病的东晋朝廷。

        在这种情形之下,东晋王朝的内部却是乱象一片。当年王羲之的伯父王敦,数度反叛,使得王氏差点有倾覆之忧。

        他的伯父王导,却坚持站在司马氏的一面,带着一众王家子弟,跪求于宫门自请谢罪。在这种莫名其妙的环境下,王羲之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的担忧与恐惧可想而知。后来他做的官并不大。这与当时王家的环境,和他自己心性不无没有关系。

      永和11年,也就是写完兰亭序后的三年。王羲之辞官,从此游山玩水。说到这里,因书圣我们引出了另一个人物,大唐帝国开国的2号人物太宗李世民。

        这位千古一帝,自登上君位时,就广开言路,四方搜集书圣的字。双方时间间隔300年,此时东晋早已覆灭,并且又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朝代。上行下效之下,共收集了3000册字帖,装订成书。

        太宗的书法造诣自然是极高的,比之,书圣的书法,也多有别具匠心之意。自那时起,整个中华,才将王的字抬到了,庙堂之上,供千万后世末学顶礼膜拜。

        然则,看当时唐朝的情形,当时隋唐一脉相传,皆是来自关陇贵族,这一脉的人多有胡汉血统。虽说他们是当时权力的最巅峰,自认乃是天下正统,可仍有很多南迁的汉人,也就是当初的东晋旧人,坚持自己的血统更加的高贵。

        在士族时代,一切的格局,在你出生的时候已经注定。血统的高贵与否,人们看的极重要。哪怕就是当初李氏皇族,在坐天下的时候,也不可能像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一样,只用杀戮,而不用拉拢手段。

        对于如何治理天下,作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自然有他特殊的手段。不得不说,年轻的时候就在军中历练的太宗,文武双全也是一位饱学之士,或在曾经,就已经对这位东晋才子的书道仰慕已久。

        到如今,以是坐南背北,一朝的人王地主,如今想来,自那一众江南名流中,选中这位少年偶像的字,是否是人情,也是事故。

        为君为上者,看事物的眼光自然与普通人不同,就像大清朝,那位愿意再活五百年的康熙皇帝,他也曾热情的推崇董其昌的书画,而董其昌,其人其画,到如今人们早有公断。这是否有相似之处。

        为尊者讳,历史往往只是如此?明明不简单,作起来极简单。明明做起来简单,看起来却格外复杂?是我们的格局不够大,是我们的气场不够强。

        看着眼前的字帖,想象着当初的那位,不与人同的王家才子,袒胸露腹,卧于东墙,行走于山间野地,在那水中鹅儿戏水,与恍惚间领略到几分书法真谛。兰亭侧信笔急书,酒酣耳热之际,一切就像那天上的云,林里的风,清清静静,不染一丝尘埃。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圣笔下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