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高原现象的定义

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在总复习的初期,每一个同学都很有信心,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有的同学的复习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学习每一个新知识域时都会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中也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和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内容、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而且会循环出现。有时,周期短些,有时,周期长些。有时,持续时间短些,有时,持续时间长些。小学好些,初中次之,到了高中阶段,就比较明显。

(二)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学习方法。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和辅导,紧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自己缺少独立思考意识。教师把解题的关键一点拨,马上就会,但离开老师的点拨,就无法找到解题的合理切入点。没有认真分析自己学习的优势和劣势,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本来自己已经会的,花时间去不断重复,大量的无效劳动,而自己的劣势,却始终没有得到优化。最后导致学习无法再进步。

②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学生学习紧张,很多学生经常用增加学习时间去换取学习的成效。这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极易产生疲劳。这种疲劳,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这时,就会出现厌倦和焦躁,感觉自己再怎么用功也不行,学习定不下心来。越是这样就越急,越急就越不行。这样,也很容易出现“高原现象”。

③知识与能力障碍。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不很扎实,习得的知识和能力随之也不很扎实。随着学习加深,先前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无法满足甚至无法应付新的学习内容,进步明

显变小。此时,思维定势也开始作祟,原来会的题目,略加变化,就无所适从,甚至是一筹莫展。

④学习动机偏差。有些孩子缺乏坚韧的意志,浅尝辄止,开始学习时,懂了一些就沾沾自喜,一遇到学习内容加深,又灰心丧气;有些孩子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学习动机过强,但自己又经常无法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三)高原现象的解决方法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由自己找到的,首先要懂得分析自己,当前的现状,当前的任务以及心态。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度过“高原”。

那么怎么克服这种高原现象呢?

第一,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可以顺利的把它们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

第二,克服生理上的障碍,调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第三,及时的进行反馈,使自己知道学习结果和进程,并适当的调整学习过程,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

第四,经过审慎、仔细的考察之后,可以科学的转换学习目标,一是可以暂时转移过于狭窄的注意力,“高屋建瓴”的“俯视”问题;二是可以避免钻入死胡同,徒劳无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