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记 | 毕业答辩进行时

来源于网络

从入学以来,我们听取了师姐的课题组中期考核,专业中期考核,预答辩,今天来到了最后的一环,毕业答辩。

前段时间老板就嘱咐毕业答辩时我们都要去,人多士气大,师姐说人多压力大,但作为直系,我们还是有必要去的。

昨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做项目,师姐来了一趟办公室。师姐说“我现在都不敢看论文,生怕又看出什么错误来”

来到这个时候紧张是避免不了的吧。

毕业论文答辩不是简单的把你的工作复述出来,也不是把论文向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宣读一遍,而是一次面对学术专家们的“考试”。

所以看上去这是一次报告,但实际上也是这么长时间所学本领的总体展现。所以我们老师一再嘱咐,即使论文送审通过了,也不意味着论文答辩能够掉以轻心。

今天早晨下雨,没有去跑步,便想早点去教室,在路上正碰见师姐说早点去再看看论文。等待着时间我也梳理了下,我将在这里捕捉些什么。

经历过一次本科答辩,我认为答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在基础和外在提升。

内在基础:选题,思路框架,研究进展,成果。
外在提升:ppt报告,问题回答,心理调节,其他(流程)等

到了答辩这一步,内在基础是很难再有改进了。更多的是准备外在提升。

我们专业这次答辩邀请了山大的老师作为答辩主席,一共14人进行论文答辩,首先老师介绍了相关流程,与以往答辩不同的是,每一位同学对老师提问的问题有了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这是出乎我意料的,其实是给了各位同学一些缓冲。

以下是我对本次答辩的学习与总结:

1.ppt报告

(1)ppt的制作

这一块是自己在下面可以充分准备,最大的原则就是必须要把关键的信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比如把重点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突出一下。

(2)ppt内容讲解

问题:

控制不好时间,规定的时间内没有陈述完。

全程在读ppt文字。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方法就是在答辩前自己控制时间训练,我想这一点可能很多学姐都没有去练习一下,在上午的答辩中就有三位学姐被打断说时间到了没有完整的汇报完。

在ppt讲解时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进行的,

“我的汇报将分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是研究背景的介绍”
“接下来是研究意义”
“嗯,这个是研究的过程”
“然后我们进行了xxxxx的分析”
“最后是创新点,结论和不足”

这样的讲法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差错,而且我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这样讲的,貌似我做汇报也是这样,而且还自认为这是逻辑清晰。

但是我听到了一个老师的不同声音,他说介绍一篇论文的写作就像说故事一样,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
为什么要选取这个研究对象?
现在该领域中最主要的研究现状是怎样?他们是如何做的?
你准备怎么做?
这么做和他们比有什么优点/创新之处?
具体分哪几个方面去做?
为什么要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这几个方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后的研究结果是否达到了你的研究目标?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对未来研究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要把故事连起来,突出故事主线,很多时候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内容阐述的很不连续,重点不突出。

通常的讲法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给拆成了好几个部分。谁讲故事是先说”这是故事的开端”,“这是故事的高潮”,“这是故事的结尾”的呢?

并不是所有做过的东西都要介绍,或者一定要按照当时做的前后顺序去介绍。

对于“故事主线”的内容可以详细清楚的介绍,而不重要的,会干扰主线的应该省去。

每一个部分都是连续的,有些话其实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这句“我的报告将分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是研究背景的介绍”),但又要做到上下衔接紧密,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部分。

比如下面这种讲故事法: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我们分别对x种因素包括xxxxxxxx进行了考察,首先对xxxx的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xxxxxxxx,其次对xxxxxx,通过以上结果表明,xxxxxxxxx”
以上我们已经对xxx进行了研究,而xxxxxxxx,因此为了xxxxxxxxx,我们接下来对xxxxxxx进行了研究。

听到这个声音时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再看现场答辩的,貌似只有一位师哥是这样的逻辑进行汇报的。

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先在脑里种下一颗种子。

总结:在下面一定要提前控制时间进行练习,避免陈述被打断。其次突出“故事”的主线,把研究讲清楚。

2.回答问题

问题:

老师说的问题较快,没有听清。(这是第一位同学答辩时我遇到的问题,老师连续说了两个问题,说完了没记住)

不能正面直接回答出问题,说了一堆并没有解决老师的疑问。答非所问


回答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有显著进步的,因为不仅考验的是在平常的研究中是否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还极其考验答辩人在短时间的反应和语言组织能力。

这像极了考研复试,各种面试。回答时不是答不上来,往往是平常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心里明白,但是却组织不好语言,词不达意。再加上心理本来就处于弱势,评委气势一凶就容易蔫了。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答:提前准备。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好像在教师资格证面试时也遇到过,在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老师一下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回答了第一个第二个忘记了。如果是对论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因为对论文内容熟悉,可能更容易听懂记住。但就像我刚才说的教资面试一样的情况,还是要想想怎么解决。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礼貌的请老师再说一遍。

关于回答问题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答辩前在本子上把可能会问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思考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回答,统统在本子上写下来,并在答辩之前在心里过一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要对一些相关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就如这次评委问学姐,“1+x证书制度是不是一个证书就解决了教育上的问题,育人又是如何体现的,说说你的思考?”这个问题看似不是论文内容,但又和她写的论文息息相关,所以平时就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总结:平时就要注意老师每次提出的问题,刻意训练短时间反应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其次,害怕什么,就直面什么,把想到的可能问的问题提前准备下,不仅仅是论文内容,还包括论文相关的,或者提前多找几位老师看看论文,让他们先提问你几个问题。最后,平时要注意对问题的思考,每一次只要深入的思考都会有所沉淀的。

3.心理调节

问题

声音太小,语速过快或过慢,过于紧张,有一位学姐特别明显声音发颤。

总结

去做目前能够做到的大量准备。把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去做,剩下的如果确实做不到也能够坦然了。

做过大量的准备后,也会给自己一点信心,当然最大的底气还是最初把论文的每一步都搞好。

把自己所有的恐惧和担忧一条一条写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是在胡思乱想的就摈弃,确实是有问题的就尽量去改进。诚实的接受自己的心理活动,无论有多弱,多可笑。然后我们才能找到关键的那个点,去解决这团未知的焦虑。


答辩共性问题汇总:

众多课程中为什么以《某课程》为例?
论文的理论基础与文章的联结点在哪体现?
实验是如何进行控制的,比如前摄条件的体现?
问卷有效性的来源?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论文主题的相关性是否考虑,是否使受访者受到影响?
考虑一下结论是不是不做研究也能总结得出?一个好的研究要提出颠覆性的观点。结论不是写你种了什么树,而是结了什么果。
论文题目帽子扣的太大,内容不紧实,宽泛,贴合度不高。该深挖的点没有挖,做而不论。
维度的设计如何体现与其他专业的不同,本专业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是不是其他的专业也可以适用?
国外参考文献很少甚至没有,外文文献翻译不准确,文献综述时没有逻辑性。格式问题。

结语:

毕业答辩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小事。

毕业论文答辩完成也意味着师姐们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画上一个句号了。

说它是大事,因为从此也许就正式与学生时代告别了,开始正式成为一个上班族。

说它是件小事,因为没有哪个步骤会完全决定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改写人生轨迹。

师姐们的毕业,接下来就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回顾这一年,太快,接下来自己也要做出一些调整了。

最后,祝愿师姐们毕业顺利,前程似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记 | 毕业答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