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用讨好谁(讨好型抑郁人格)

群体习惯于磨掉个体表面的棱角。

2003年中国拍摄了一个纪录片,追踪武汉一所寄宿制托儿所的孩童从入学到毕业的生活。其中一个叫马玉兰的孩子调皮捣蛋,但多年后,她不再是那个个性突出的小孩了。而她的老师则对此无比自豪。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这样的思想潮流中,慢慢失去了天生的个性和主见。

但物以稀为贵,从古至今,那些个性鲜明的人往往更容易赢得关注和喜爱。古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今有金星秀中金星言“别怪姐对你狠,姐对自己更狠”。张继科在奥运会上撕扯衣服,反而赢得了多数少女的芳心。

当然,只有张扬的个性,没有过硬的本领,结局往往是一个笑话。但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的人往往更让人喜欢。

反观你自己,你是不是敢于做自我?今天我就讲讲讨好型人格导致抑郁症的患者。

为什么有讨好型人格

很多人小时候,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不是无条件的爱。

人是渴望被爱的生物。获取爱是人的本性使然。一个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远比一个被要求索取而长大的孩子要自信健康很多。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要求苛刻的条件上,孩子往往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在孩子眼中,获取至亲父母的爱,需要满足父母,讨好他们,那么获取别人的爱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父母习惯于争吵,孩子害怕意见不合发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亲密关系里,在一段关系中,就习惯于讨好对方,以此避免争执。

也可能是孩子在某些方面感到自卑,需要靠忍让来获得尊敬。

因素可以来自家庭,教育,时代,但自己本身和家庭占主要因素。

我不希望患者拿着这些话去指责自己的父母老师,去指责这个时代,当然也不希望你一味地指责自己。我只是想要你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了解自己是不是讨好型人格造成了抑郁症,最后再理性地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小芳的故事

小芳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抑郁患者。

有一些人看起来活得很热闹,笑点低,表现得很活泼,但内心其实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恶,对什么都有反应,但就是没有自己的个人情绪,常常迎合他人。

小芳就是这样,她能敏感地看出别人内心想要表达的观点,但却讨好附和别人。

她开始和自己过不去,她讨厌这种不能表达自我的生活。可是没有人逼她这么做,她也不能怪别人,何况她习惯于讨好别人。之后她开始把自己孤立起来,逃避现实。不喜欢和人交往。她也越来越自卑,以往土里土气的同学却自信美丽。和别人自拍的时候,她老觉得自己是最丑的那一个,不是脸太大,就是肤色不好。之后,她对工作不上心,对生活更是失去了兴致。


讨好型人格,长期渴望他人认可,忽视自己的内在要求,压抑太久。

讨好型人格的互动模式是这样的:自己因为缺少被别人爱的体验也缺少爱自己的能力,所以通过讨好别人来爱自己。关注对方的感受而忽略情境和自己的感受。对方的反馈结果是讨好者不能确定的,因而面对不满意或不理想的交换结果,感到无力,无望和沮丧。面对所谓"不公平"交换更压低了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因为把本来给自己的爱给了别人,因而心灵空虚匮乏脆弱,自我难以得到成长,也就难以协调超我与本我的内在冲突,长此以往没有活力支持生命,崩溃便是个时间问题。讨好者给予别人的"爱",其实是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别人需要,因而这种交换没有价值和意义,那个一厢情愿等待回报的人如果不改变方式心灵和精神必定趋于枯竭与绝望。

如何走出黑暗

出去散心。

失去自我,一个挽救的方式就是找到自我。而你习惯于讨好别人,是很难在群体当中找到自我的。你需要一个人或者和一个最好的朋友,一起去喜欢的地方散心。当你的生活回归宁静,你的心也会宁静。在这份宁静中,你能找到自己,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能感受到你是什么样的人。

与朋友交流。

一定要和你觉得相处舒服的朋友交流。你需要倾述,需要发牢骚。而这个相处舒服的朋友未必需要和你关系特别好,只需要TA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这类人往往内心强大,你不要害怕自己的负能量带给TA不好的影响。当然,最好的就是你信得过的长辈,或者是心理医生。

求助心理书籍,求助医生

了解自己的内在,看清人的本性,理性地对待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当你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抑郁重度的时候,最好通过医生开的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沐焱子在小时候也有一点讨好型人格,可能源于我的家庭。但其实我是一个被宠大的孩子,或许是生性有一份善良,我更习惯于付出,更习惯于沉默。但是后来,完美主义导致我自卑自责。可内心越是自卑自责的时候,我因为拥有对知识的渴望,优异的成绩,让我表现得非常有个性。但本质上,我还是一个习惯于沉默的人,用沉默来换取别人的善意。我知道,在这个社会,当我不够强大时,我说的观点,我的个性,都没有说服力。


我希望,人人都学会独处,人人都有敢于发言的勇气,人人都能接受别人不一样但正确的观点,人人都活得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实你不用讨好谁(讨好型抑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