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通鉴|【1】国君应掌控礼、分、名

    自译部分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初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司马光评论:

臣听说天子职业,莫过于维护礼,礼中的关键是维护分,分的关键是匡正名。什么是礼?就是纲纪、法度;什么是分?就是君臣之别;什么是名?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贵族。云云四海这么广阔的土地,土地上生活的亿万民众,均受天子领导,虽然有的人有盖世武功,有的人聪明绝顶,都要为领导者服务,这不是因为将礼作为纲纪吗?所以天子统御三公、三公统御诸侯、诸侯统御卿大夫,卿大夫统御人民。权贵支配贫贱,贫贱顺从权贵。地位崇高阶层驱使小官小民,就像躯干驱使四肢,树根支配枝叶。小官小民侍奉地位崇高阶层,就像四肢保卫躯干,枝叶保护树根。这样的规定执行下去,各阶层才能相互运转,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臣说:天子的职责最关键的就是要维护礼。

        周文王排列《易》,以乾坤为第一。孔子研究后说:"天尊地卑,阴阳已定,卑、高的位置已定,贵、贱也是如此“。君臣关系,就像天尊地位的贵贱关系一样不能转逆。《春秋》贬抑诸侯,尊崇周朝皇室,皇室成员,即便再不成气候,也要尊于诸侯之上。所以孔圣人对君臣的分别,也是特别关切。除非是如汤、武那样的仁义君王遇到如桀、纣那样的暴虐昏君,人民归心于仁义一方,气候已到,皇天任命,才可以改变尊卑。如果不是这种原因,按君臣的本分,就是应当怀着宁可保持名分,也要牺牲自己的气节。如果当初让仁义的微子代替暴虐的纣王为天子,商王朝就会顺从天意,不会灭亡。如果当初让季札成为吴国的君主,吴国也不会灭亡。然而微子与季让宁愿亡国也不篡位,实在是心中怀着纲纪不能乱的信念。所以说礼中的关键是恪守君臣之别。

        礼能识别贵贱,分辨亲疏,判断是非,处理诸事。其中必须有贵族之名及代表贵族器物才能支撑礼。任命各类贵族,拿代表贵族的器具将其彰显,上下就会井然有序,这就是礼的主要内涵。贵族及贵族器物全没有的话,也就没有礼了。以前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没有接受赏赐的邑,却要求赏赐只有贵族才可以使用的一种马脖子上佩戴的红缨。孔子知道此事后,认为可以多多赏赐邑,不能给与代表贵族身份的红缨。他认为贵族的名分与代表贵族的器物,不可以随便给人,君主要把控原则。如果不坚持原则,国家就会灭亡。卫国君主想让孔子出任政府官职,孔子便要先正名分,认为如果名分、贵族头衔随意施与,人民就会不知所措。红缨只是小小的事物,孔子却看中它;正名分,也是小事,孔子将其置于首先考虑项。实在是因为名分、等级如果混乱的话,上下关系就无法维持。事情都是从不入眼的微小细节从而发展起来的。孔圣人思虑深远,所以能在事情还在萌芽阶段就着手治理。我们普通人眼光短浅,等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补救。在萌芽阶段就治理,事半功倍。在不可收拾时才治理,拼了老命也不能挽救。《易》中写道:“履霜,坚冰至”,《尚书》说:“一日二日万几”,就是说事件万物逐步发展的情况。所以说:分的关键是匡正名分。

        哎!幽、厉王失德,周王朝日渐衰落,纲纪散乱,下层欺凌上层,上层权势衰退,诸侯国互相讨伐,大夫代政。纲纪、法度,已经无人遵守。但是文、武王的政权还能延续,是因为各届周朝天子还能恪守名分。为什么这么说?以前晋文公对周王室立了大功,要求赐天子才能用的“隧葬”,周襄王不批,说“开玩笑,这是王室制度,除了天子还没有人用此葬法,如果真的做了岂不是世间有两王了?你也讨厌这种越权的做法吧,要不然的话,你那么多土地,想在哪隧葬在哪隧葬,为什么要向我讨要呢?”晋文公于是遵于礼法而不敢违背。所以周王室的属地连曹、滕都比不过,人口数量也没邾、莒多,却历经数百年,统领天下,晋、楚、齐、秦这种强国更不敢侵犯周王室,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名分还存在。至于鲁国季氏家族,齐国田氏家族,楚国芈氏家族,晋国智伯家族,他们的实力都能拉周王下马称王,却不敢,是因为心不硬实力不强吗?是怕破坏礼、名后成为天下公敌。现在晋大夫欺凌晋君主,三分晋国,周天子不但不讨伐,反而封之为国君,名分都恢复不了,还喂了狗。周朝先烈制定的礼都糟蹋光了。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实力弱小,三晋国力强盛,想不给名也得给。这是大大的误解。三晋虽然强吧,如果不忌惮成为天下公敌犯义侵礼,那他们就会不通过周王室正名来自立。不通过周王室,就会成为悖逆臣子。当时如果有齐恒公、晋文公这样的诸侯,早就讨伐三晋了。现在这三国聪明了,向周天子讨要诸侯名分,天子竟然也给了,这就不一样了,他们是通过合法手续获得的诸侯名分,谁有借口去讨伐!所以晋国分裂为三个诸侯国,不是三晋坏了礼,是周天子自己没有掌控,自己破坏的。

        哎!君臣之礼坏了,以后的天下就是靠智力蛮力去争取,圣贤之后的诸侯,国破家亡,太悲哀了!


      读书笔记

      1、读任何书籍,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是保守派的典型代表。政治主张方面,反对变法,打击变法派,对西夏采取妥协政策,招致非议。

        2、《资治通鉴》本是帝王书,司马光的儒家思想评论给本书带来了一些正能量,但是见仁见智,有的人看到了善良,有的人看到了权谋。

        3、此节是以“三家分晋”为背景,详细的陈述了维护礼、分、名的重要性。司马光的议论文可以让我们借鉴学习。

        本文的论点:国家正常运转是否需要维护礼、分、名。论据:(1)孔子对名的执著。(2)《易》中尊卑早定及微子与季让的坚守。(3)卑微的守礼周王室的延续。(4)三家分晋破坏礼的不良影响。论证:破坏了礼,天下乱套了,国破家亡,需要维护礼、分、名。各种的论题,解析环环相扣,十分精彩。

        4、关于论点的疑问,很多人抨击论点的不合理。论点以礼仪为前提作为社会运转存亡的必要条件,却忽视了实力的重要性。我想,在封建社会,在落后的经济条件和低下的社会联系中,有阶级存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国家的统治。

        但是司马光没有变通,死咬礼名不放,一条路走到黑。一国实力及其野心很大程度建立在君主执政能力及其舆论的导向性。古人常讲“师出无名”,封建社会的很多选择需要提前建立舆论导向,再加上持久的礼的束缚。三家分晋前也是由于智瑶自己作死导致。在这里,司马光只谈三家封诸侯的破坏了礼名,舍弃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后续故事中又评价智瑶无德导致悲剧。以本文的论点,智瑶不论如何作死,三家也只能俯首称臣。

        5、其他感悟。(1)礼仪纲常是我们社会最常见的东西,有些好的我们保持,有些坏的一定要摒弃。分析一个事物要用辩证看待,不能太执着。(2)实力强大还是生存的硬法则。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礼、分、名只是虚物。(3)礼、分、名是封建社会常用的保护伞,如后来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4)当一个人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权威者进行挑战,试探。晋文公对问周襄王讨要隧葬一定是对周王室示威,试探周王的态度。作为一个诸侯,他能不知道此规定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质通鉴|【1】国君应掌控礼、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