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写作

提笔写这篇文章,是源自好友沈暘的邀请,在“武汉技术嘉年华”上作一场主题分享。之所以选择《我与写作》这个主题,我希望分享一些个人经历,看似与技术无关,又与我们的工作有着无尽的联系。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点东西的?

谈写作,首先要回到阅读。写作是箭、阅读是弓,只有先爱上“阅读”这把弓,有了基础和积淀,弓的力量就能把“写作”之箭射得更远。16年底因为要参加QCon,想着第一次面对几百人演讲,内心十分忐忑。为了让分享的内容更加丰富,我逼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的相关阅读。

那次的演讲并不成功,现在回想起来也十分脸红。演讲之前我作了大量的笔记,然则到了现场——从打开笔记看第一眼开始,我的脑子就一片空白了。从16年到现在,5年时间大大小小作了几十场演讲,无论是国家会议中心、还是各个高校,又或是讲标现场,以及各种高级别的培训和工作坊,我都能侃侃而谈,不再看稿。当然为了达到这点,我做了大量的刻意练习,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辛苦,却十分值得。

最开始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痛苦的。我常常用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勉强看完一本书,看到后面已经忘记前面讲的是什么。于是开始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感兴趣的页面折起来,待整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阅一遍,把这些对我有所启发、触动的内容整理在印象笔记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可以将主题类似的笔记内容整理在一起,融入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一篇篇有逻辑的博客。在我的中,我称之为读书笔记。所以我早期博客中的有些语句、段落显得颇为零散,但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阅读量逐步提升,受到的启发越来越多、文笔也更加通顺。写作这件事情就渐渐变得有成就感了。

拟好写作大纲也许只用两个小时,但落笔前的思考却需要一个月,或者更长。写作帮助我将脑中的想法体系化,能够更有逻辑的去思考问题;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可以逐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然而对于公开发布自己的博客,我依然是胆怯的。勇气来自于朋友的鼓励,以及更多读者的认可。我的第一篇对外发布的文章《敏捷团队的办公室设计》,是2017年中完成的,那时候我在武汉办公室的装修、设计和团队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现在想起来依然十分怀念那段时光,前段时间得知曾经的网红办公室已经重新装修了,多少有些遗憾)。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没多久就突破了一万,她的续篇《团队空间:敏捷团队的办公室设计》也收到了非常多的好评。

这让我对自己的文笔产生了一些信心,之后又陆续对外发过几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几位好友给了我很多关于写作本身的专业指导意见,帮助我渐入佳境。

最近我们正在筹划凯捷中国沈阳研发中心的设计,文章的题目我已经想好了——《打造面向未来的办公室:敏捷团队的办公室设计》。

为什么坚持写?

我陆陆续续的在上记录,迄今为止已经有30多万字了,还是很有几分成就感的。很多文章并不精彩——写作从本质上,与朋友圈晒照片有些类似,不断地记录并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状态和所思所想,我想这也就够了。如果能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就会更好。

我从18年中开始写微信公众号【其识】,微信公众号不同于,一旦发布便很难修改。因此每篇文章的发表,我都会反复斟酌,也是通过另一种方式逼着自己精进。现在公众号的粉丝已经1000多了,看着每篇文章一直有人阅读和转发,也给予了我更多的动力。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我一直工作在业务的最前线,帮助很多客户践行敏捷和推动数字化转型,所以很多文章都与我的工作相关。我在每次公开演讲前后,都会将演讲中的要点形成文字,并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读者分享,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自己不断总结。

我最喜欢的文字是《我与儿子》的系列文章,从18年8月的《孩子,我们慢慢来》到最近的这篇《高中》,我已经写了29篇,我常常在出差途中读读记录的每段文字——它不仅记录了孩子的成长,从中我也能读出我的心情,曾经有的犹豫、纠结、快乐与坚持。

用细腻的笔触,去学习和分享,触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发出带有个人情感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与某篇文章无关,它可能是一行诗、一句话、若无其事地藏在字里行间,却又带有我的个人色彩。

既然如此,我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坚持写作呢?

写作的益处?

提升专业技能

在《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中提到,写作能提高我们的沟通技巧——组织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这是一项颇具难度却也极具价值的技能。定期写作能帮助我们打磨此技能,有了很好的沟通能力会让我们在生活的诸多领域受益。此外,如果我们能约束自己定期更新博客,我们也就在持续刷新自己的技能,保证自己处于所在专业领域的前沿。

打造个人品牌

一直很羡慕能到处讲演讲的人,17、18年的时候,我对每次公开演讲的机会都趋之如骛,但报名后常常“石沉大海”。后来我才知道,当一个人有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并且在某个领域达到尚可的水准后,演讲的邀约是会主动找过来的。

最近两年,我开始拒绝了一些邀约。打造个人品牌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结果。在能力不强、手艺不精、缺少作品的时候,想通过给自己贴标签,或者在朋友圈、微信群宣传自己的方式来打造个人品牌,是虚假的繁荣。我希望沉下心来,把手上的一些事做得更加专业一些。于是我这两年陆续翻译了几本书,从最初的《内容智能:打赢每一场运营战争》、《EDGE: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到最近的《回顾活动引导:24个反模式与重构实践》,都是围绕着数字化转型的大框架来思考的。

写在后面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和分享的方式。经营一个社区,和管理一个团队一样,存在一个慢慢聚集人气的过程,不会一下子热闹起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我们的态度。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多年以前我刚步入职场的时候。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年近不惑的职场老兵,不由得感叹岁月如梭。什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什么是我们可以妥协的?我特别喜欢最近读到的一句话:待人温和而不失果敢,拥有追求完美的匠人心态和精诚通透的利他之心。

与各位好友共勉,谢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