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稻龙家 康养小镇

时看哈家乡的新闻,让我觉得我离它好像没有那么遥远,虽然一年都难以回一次家,但是它始终那么令我牵挂。

我时常怀念和老王在樱花大道压马路的惬意,骑共享车从上街串到下街,到下街余家吃牛肉蒸笼,肠旺粉,去喻家买霉豆腐和泡酸葱,夏天可以到七彩先锋带上游泳圈洗河澡。

当别人问我家乡是哪里的,说龙家很多外地人都不大清楚,都会特意解释一下离敖溪3公里,离松烟也近。其实龙家的知名度早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名了,龙家镇是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的发源地,全国很多的地方到此观摩学习。我记得小时候去同学家做客,在光明高寨,那个地方的房屋修得特别漂亮,设计也非常有格调,那一个寨子的人都是手艺人,特别会建房子,我们都还在住老旧木房的时候,这里就已经发展起来了,由于示范引领作用,周围都纷纷效仿,奋起直追就形成了规模效应,在整个余庆都大力推广,这也是我们家乡的光荣。

龙家的红色文化也非常厚重,故事的大概脉络是1934年,随肖克从江西出发的大部队,经石阡甘溪遭遇战后,北上遵义与主力部队走失后到龙家镇,被敌人迫害用马刀将60名红军残忍杀害,然后将尸体推下龙家镇的万丈坑。为纪念这些红军,在龙家镇万丈坑修建了万丈坑红军烈士墓。每年都会很很多学生和群众到此缅怀革命先烈。

为传承红色文化,创造性地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龙家小学实践基地于2008年暑期在此建立了红色文化传承纪念碑,建立了全县首个“余庆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万丈坑红色文化传承实验基地”。

说到我的母校,那一定是我们的骄傲,它不仅是一所有100历史的学校,更是龙家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1994年读学前班,后来读了6年小学,我见证了我们学校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也得益于我们可爱的校长梁中凯。我们读小学就可以上微机课,有微机老师教我们打字,背五笔字根,有宽敞的食堂,每年要过校园文化节,我们的校园里有植物园,培植了很多珍惜的花卉和树种。我们可以和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大连捷山学校等很多外省知名学校的学生交流学习,通过书信互通往来,让我们这些山咔咔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那么广阔无边。校长会带上学生和周边的学校交流学习,到湄潭、遵义等地方去参观学习。每年都会有遵义师范和其他学校的老师到我们这里实习支教,会有志愿者到我们的学校给我们上课。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也会有隆重的欢送仪式,没有功利的目标,单纯的就是很感激那些来支援我们,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光的人。学生们背上腰鼓,挽上红绳跳秧歌,有吹号的有打鼓的,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有一支很棒的校园乐队,乐器都是其他地方捐赠的,我们的老师也尽力的教育我们,这些装备大多都是来实习的老师教会我们的。学校有一架钢琴,需要用脚踩的,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我学前班王老师去弹钢琴,她挽着高高的发髻,手指在钢琴键上飞舞,窗外柔和的夕阳照在我老师的脸庞上格外的柔和美丽,我不知道她谈的是什么,只觉得很美很美。

我们的校园最初的时候不美,是泥巴路,是汗厕,校园里有几颗大柳树,校园环境很差。我们的校长为了鼓励我们建设学校,他做了一次演讲,鼓励我们每一个学生共同建设校园,于是我们每天来学校都要带一块石头到学校,高年级的带大石头,低年级的就带小石头,从家里带锄头,挖地修操场,也记不清修了多久,我们的学校终于修好了,我们觉得很自豪,因为我们自己可以参与修学校。

每年秋收后我们要到稻田里捡农民遗漏的稻穗,这些稻穗用来养学校里喂养的鸽子,学校有一颗上百年的银杏树,比建校历史还久远,我们喂养的鸽子喜欢在银杏树上玩耍,我们喜欢在银杏树下玩耍,秋天我们每个学生的书本都会有银杏叶。

我们的早餐是最美味的,五毛钱就能吃一碗粉,食堂里还会卖各种小吃,现在都还怀念我学校的食堂。

我们的校长有很多学校想挖他,也有很多媒体来采访过,在小学那会就有中央台的记者来采访报到过我的学校,我们的校长不管经历怎样的人生经历,培育了多少学生,他这一辈子那里都没去,当年他就说一辈子都要在龙家教书,他兑现了他诺言,直至退休都在龙家小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稻龙家 康养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