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朝花夕拾

越疏懒于写字,码起文字来也就越发生疏。好在读书这事还未放下,有效也罢,无效也罢,至少在读,然后随缘去偶遇通达吧。

《朝花夕拾》,名字看起来就倍感亲切,原因想来众所周知。从前隐隐感觉鲁迅先生笔下总不缺晦涩,时过境迁换了一个年纪读起来,多少都和重读《红楼梦》有些通感。

最近听了《易中天说禅》和《钱文忠讲佛》,都脱不开沿着历史脉络讲来,一部《朝花夕拾》,现在看起来也多少有些鲁迅先生青少年成长史略的味道,说禅讲佛是第三人称,拾起花是第一人称,所有的观点看法思想主义都融于日常琐事,虽然不是小说文体,又仿佛现时评价甚高的《红楼梦》,可以看到佛道医食男女仕宦市井,活脱脱一部世情史记。

按时间顺序回忆来写,回顾成长所见所闻,以个人视角审视那个历史时期的国民生活状态,有些民俗场景生活方式可能和地域有关或者已远离了现代生活,感受起来稍有生涩的距离感,有些人物场景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的耳闻目染,比如父亲比如衍妈比如范爱农比如医生比如猫与铲屎官,比如当年不知何物的芦荟龙舌兰,说明有些人性的东西还真是和科技进步社会制度关系不大,至少是在一个相对更加漫长的时间维度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是熟识亲切的,仔细想来恐怕也只有这两篇更适合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可见编书前辈用心良苦,拿捏恰到好处。不管少时读懂多少,那种擦不掉抹不去的亲切,就是一去经年之后,由这两篇文章扩散到整个《朝花夕拾》的久别重逢,恍然如梦,原来如此。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样,跨越时空愈发显示出他的生命力来。

病症,鲁迅看得很好;药方,胡适开得好。这话必然不是浪得虚名,我想,在看看鲁迅先生之后,也该把胡适先生拜读一番。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见,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