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慎重转发家庭群

有一种“恐怖片”,威力不小。

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习以为常背后的“秘密”事关健康、信任。

来了一部。

诚实超市:我们的食物里到底有什么

The Honest Supermarket What's Really in Our Food?

超市,明亮的灯光,舒适的温度,琳琅满目的商品,慰藉了多少都市夜归人的心灵。

但,它有没有在“说谎”呢?

纪录片里,事关民生,顾客最挑剔的四类商品被“戳穿”:

水、肉、果蔬和油。

超市,我们离不开。

虽然电商发达,但超市的地位依然不可颠覆。

《圆桌派》里说道:逛超级市场的幸福,是它可以提供一家人家庭活动的场所。

目光游移在货架之间,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不知不觉,生活的信息、痕迹被复刻在超市的磁场里。

它是朋友,是左邻右里。

超市最突出的作用,是提供了物欲的标尺:

价格与品质。

它的包容性,让不同收入、职业的都市人在这里都能有所收获,丰俭由人。

但是在舒适的环境下,轻快的音乐里,我们对不知不觉填满商品的购物车,真的了解吗?

我们常觉得自己比对方聪明。

秉持“货比三家”的古训,挑选同类但不同厂家的产品,比较着商品说明,相信自己能挑选到性价比最高,最需要的那一个。

但,这部纪录片真实地泼冷水:

买的人总是不如卖的人精明。

纪录片中,一家把商品介绍得明明白白,不耍任何花招的英国超市来“跳井”自曝了。

先从顺手就会买下来的瓶装水说起。

瓶装水和自来水,就像是高级香水和花露水的差别。

在广告的宣传下,一瓶矿泉水,带来的不光是矿物质的营养、甘甜的口感,还有来自神秘山泉的加持,和拧开水龙头就能接得到的自来水一比,自然每一口都显得珍贵。

难怪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一瓶等量的自来水的五百倍了。

△ 字幕来源:人人影视

在如此高调的价格下,瓶装水是不是真的比自来水更健康呢?

先看它的来源。

如果瓶装水的包装上写的是天然矿泉水,那就意味着这瓶水必须是从某个指定的地下水源中取出来的,并且它的矿物质含量一定要和标签上的量相符。

如果瓶装水被称为泉水,那么这瓶水也是从地下水源中取出,但是其中的矿物质含量是不一定的。

然而如果被称为山泉水、饮用水等,那么这瓶水的来源则可以是多样的,山川湖泊,甚至可能就是自来水。

原来披着相似的马甲,彼此就差个几块钱的瓶装水,家世分别竟如此之大。

再看水质本身。

五瓶不同品牌的瓶装水和一瓶伦敦的自来水,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你一定不敢相信,瓶装水的细菌含量高于自来水。

这些细菌来自瓶装水的取水地,而且没有了自来水中用于消毒的氯,细菌自然很好地存活在里面。

但是不用担心,这些细菌不会对身体有损害。

只是,没有了自来水中总会有所残留的氯,我们每次打开瓶装水喝的时候,都是新的细菌侵入的机会。

所以,爱喝瓶装水的你,也请和喝其它的饮料一样,在开瓶后尽快饮用完毕。

比起细菌,更让人担心的,是其中的微塑料含量。

瓶装水的塑料瓶,是再常见不过的垃圾了。

在英国,每年会产生四百万吨的塑料垃圾。

被我们当做垃圾丢弃的塑料,又悄悄混入我们的饮食之中。

2018年纽约州立大学的实验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塑料瓶装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而在相同情况下的自来水中的微塑料较少。

△ 黄色的颗粒,就是从瓶装水中过滤出来的被染上色的微塑料

虽然现在暂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微塑料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只是面对着比自来水更高的细菌和微塑料含量,是不是觉得这个高于自来水五百倍的价格花得不太值呢?

也许你要说,还有矿物质呢!

好吧,比起自来水,瓶装水的矿物质含量的确高。

但是你要喝足一百四十升的矿泉水,所获得的钾元素,才和吃一根香蕉一样多!

结论是,当你端起一瓶价格不菲,产地高冷的瓶装矿泉水,以为喝下去,体内就进行了一次有营养的spa,但其实这只是心理感受。

价格产生的虚荣心,当然的确让人感觉美妙。

在超市,肉类制品分两种:冷冻类和新鲜类。

一听,绝大多数顾客第一反应就是被生切、血淋淋的后者更健康。

果真如此?这些“新鲜”的肉类,是有多鲜?

我们的“诚实超市”从五个不同的超市,买来了十片“新鲜”的鳕鱼,请品鉴专家来判断其新鲜程度。

光是看品相,这些鳕鱼就露出了被冷冻过的痕迹。

按照法律规定,冷冻这个步骤是不是要标明呢?

当然,但是这个标记过分谦虚,以至于你买的时候根本不会发现。

不仅如此,鉴别师发现其中的30%已经变质,储存超过了20天,不应该再被拿出来售卖。

而勉强满足条件的20%,只能在当天吃完。

其余可以放上货架正常售卖的,也相当于储存了10-12天,吃起来并不新鲜了。

专家建议,一开始就被冷冻的鱼肉,一定比这个好吃。

结论是。

绝大多数号称新鲜的肉类都经过冷冻处理,但有些步骤被“隐去”。

目力所及的“血红”,只是一种假象。

果蔬

肉吃不到新鲜,那么蔬菜和水果总可以了吧。

嗯,确实新鲜,但是有毒。

当“诚实”超市,明晃晃地把蔬果的农药含量写在售卖标牌上。

确实让人对漂亮的蔬果望而却步。

十个中有八个桃子残留有农药、被喷洒了三十二次农药的土豆......

感觉吃的每一口都是在吸收毒素。

原来,在英国,40%的食物中残留有农药,而一旦把范围缩小到蔬果,农药残留则达到60%-70%。

虽然国家对单种农药的使用量有规定,但是同一株蔬果可能被30多种不同的农药喷洒,对于农药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毒素,没有任何规范。

顾客想要吃多种类的新鲜健康的蔬果,种植园则想要最大规模地收获盈利,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

约有450-500种农药在市面上大范围使用。

除非购买贵上天的有机蔬菜水果,否则我们很难减少农药的摄取。

有农学家认为残留的农药不是问题,摄取的量才是问题,光是食物中的那点农药根本伤不了人,还没有一杯咖啡摄取的有害物质多。

但是对于交叉使用的多种农药对健康的影响。

已有科学家证实,会大幅度增加实验雄鼠身上的雌性激素。

很恐怖?

可是就算数据再怎么可怕,蔬果还是要吃,毕竟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所以,在了解了其中的利害之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规划,选择残留少的当地应季蔬果。

还有一种“恐怖”超出个人生活,它也具有国际影响。

买买买背后是惊人的环境成本。

一个家庭所购买的一周的食品,所包含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竟然相当于一辆行驶了525英里汽车的碳排放量。

也许只是一个购买的动作,无形中就参与了消耗环境的全球市场。

涉及重要的环境危机,从来都是“蝴蝶效应”。

还记得之前亚马逊森林起火的新闻吗?

它一度引起了网民们对雨林的关注。

热带雨林的环境调节作用无需赘述。

纪录片展示了这副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的全过程:

时髦的顾客热爱棕榈油,因为它的化学副作用很小,可以用来做菜、加入巧克力、零食,有一种说法是,高品质的棕榈油让人吃了不会发胖。

甚至,它被制造成少铅甚至无铅,减少重金属含量的环保口红。

以上都是好事。

但是,为了满足层出不穷的品质需求,第一块骨牌被推倒。

棕榈树的果子可以非常高效地榨油,比起豆油,榨取等量的油它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第二块骨牌,理所当然也被推倒了。

于是,因为要种植棕榈树,热带雨林被商人们大面积砍伐了。

然后被高回报的盈利刺激,商家就更大面积地种植。

市场上85%的棕榈油都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雨林。

把树木砍光,生生区隔出工整的棕榈树种植园,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气候都受到破坏。

回到超市,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执意购买棕榈油作为原料的网红产品,无需考虑它背后的代价是否是热带雨林的消耗、破坏。

第二个,选择带有以下标志的商品:

它代表着,我们可以让需求与环保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RSPO(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组织)的宗旨就是保证棕榈油来自可持续的供应处。

一念之间,云泥之别。

选择第一种,骨牌纷纷倒下,响彻雨林。

第二种,你保护了地球绿肺,也将获得更安心、更持久的产品服务。

我们的生活,同样道理——

疏忽一秒,利益骗局、信息诱导、认知盲区、良心谴责随之而来,让你的日常变成“恐怖片”,错漏百出。

但我们不是没有办法。

多想,多看,多研究,保持理智,放平心态。

再多牛鬼蛇神,也有原形毕露的一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片慎重转发家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