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我只是平凡的人

这些年我看过无数电影,一直以来没有一部可以超越我对《钢的琴》的喜爱,直到遇见《我不是药神》,我深深地被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鲜艳配色、没有商业化植入的电影震撼了。《我不是药神》究竟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呢?

一、《我不是药神》是国产极少数口碑高房双高电影之一

《我不是药神》上映60天票房30.98亿,虽然可能最后突破不了31亿了,但是这个电影在上映的时候真的是引起了全社会反响。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反映的社会现实,选材比较接地气,让广大观众能产生共鸣。

这部剧评分为什么可以那么高,我认为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

那个父亲因为血管瘤急等着他救命钱,被迫走上“走私仿制药”,最后完成救赎和自我救赎的程勇……那个哭着“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努力想要活下去的老奶奶……那个被呐喊着“他才20岁,他想活着,有什么错?”却倒在血泊里的黄毛……每一个人都想活着,想用尽全力地好好活着。

也是因为这部剧的背后有一个用心的好团队。


二、《我不是药神》是2018年华语片最精彩的群戏

一部好电影一定有一群演技在线的好演员。

《我不是药神》整部电影,除主演徐峥借此实现了演艺生涯的突破,袒露了此前不过多呈现的脆弱与柔软部分。

王传君、章宇、谭卓、杨新鸣饰演的四位白血病人及家属,在有限的戏份内也最大程度地赋予了角色以生命。

徐铮的角色造型有头套,他在拍摄的时候戴着这个头套混进小吃店,没人认出他来。

王传君为了表现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绳减重,减重20多斤,而为了一场在病榻上的戏能在镜头前呈现出那种整个人塌下去的感觉,他熬了两天没有睡觉。

谭卓为了一段只有20秒不到的钢管舞戏,苦练了一个半月,腿上都是瘀青,还导致了膝盖软组织损伤。

完全不会英语的杨新鸣,逐字背诵完成大量的英文台词。

就连那些几个镜头的酱油角色,比如程勇的爸爸、恳求曹斌的老太太、白口罩后面的病态脸庞,都让人过目难忘。

所以很多人说,《我不是药神》贡献了今年华语片最精彩的群戏。

三、修改三年,只为一个好剧本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程勇,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剧本改了三年,从最初程勇是一个白血病病人改为健全人,健全人视角,其实也就是观众视角。

观众跟随着程勇的目光,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慢慢走近、了解、体恤病人这个群体。

最终达到共情的目的。

四、宁浩的黑色幽默+文牧野个人浪漫英雄主义

影片以程勇宣布散伙那一幕为节点,前后两段是可以分开看的,前半段的风格荒诞带有黑色幽默,后半段写实沉重,导演从印度神曲《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切入故事,很轻松地就把观众带入了“印度神油”的世界,之后观众都是跟随着程勇的第一视角去遭遇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可能白血病人与我们的普通生活相距较远,但是在角色塑造上将他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如十分小家子气,每次见面都会请大家吃橘子的吕受益、为女儿治病不惜委身风尘的思慧、一言不发但重情重义的黄毛,时不时就会拽上两句英文的牧师等等。

在大部分场景中,我们看不到病痛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但即使他们甩出再多的幽默金句,由于观众了解他们的身份,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开怀大笑,这种复杂的情绪纠结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到了后半段实现爆发。

电影节制且浪漫。节制的背后又让人都能很丰满且立得住。影片中那段老人和周一围所饰警官的对话,真的看到哭,我请求你,但我不绑架你。没有下跪,没有集体哭惨,没有道德绑架,只有请求,只有陈述。但就是这种节制,节制到戳人心。到黄毛驾车,挥洒,回头一笑,浪漫,又浪漫到人痛到心里。

五、用最真实的生活给了我们以最纯粹的感动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穷病是救不了的”,直白的说到了痛处。一边卖药赚钱,一边拿钱买命,一切法和理,都在“活着”面前脱得赤条条。

影片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刻画困境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困境。题材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该片的人性力量。

病人吕受益、舞女思慧、牧师老刘、打工仔黄毛,他们身上除了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身份,还从家庭、信仰、道义等各方面刻画了中国人普遍的困境与追寻。

包括张长林口中的“穷病”、曹斌所代表的法理人情的冲突,都是在寻求时代情绪的共振。

影片中有很多戳人泪点的台词和场景,但“看哭”并不是衡量好片的绝对指标。当一部作品能在曲终人散时予人以 “治愈”,其珍贵不言而喻,这正是《我不是药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我只是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