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小小梨的第23篇原创文章
上一篇讲到如何做文学鉴赏,这一次分享下我的鉴赏文章。
本次鉴赏书籍是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全文共分五大章73小节,每小节内容各自独立。
白色简洁的封面,一个独行的身影,再配上一句“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寥寥数字,莫名地撬动了我那绷紧的神经,这也许就是我买下这本书的原因。
我对于“贾平凹”三个字的认识,最早起源于高中语文。貌似读过他哪篇作品,但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很少读文学的我,这算是第一次真正通过其作品去认识贾先生,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特意网上查了下,先生是新时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山水和土地是他依存的温情。外人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众多著作堪称精品。有人说贾先生对乡土的描写已经和沈从文、鲁迅并驾齐驱。若说当代中国谁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贾平凹先生可算是其中之一了。可想而知,贾先生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
然而,也有人批判道,贾先生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现实的失语。他的小说缺乏对基本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建构,也缺乏对基本价值的坚定信念和对读者精神力量的信任。这使贾平凹的作品只有一个结果:喃喃自语和风花雪月,极度的自恋、功利,变态的审美,无限的绝望和荒凉,没有一丝精神亮光,更缺乏悲剧应有的力量。
我没有读过先生的小说,没有发言权,对于上面的批评也就听听罢了。但在这本书《自在独行》中,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情真意切的老人家。他在喃喃自语着,在说情感,讲个人,聊爱好,讲群体,谈社会,讲世俗,说人生,讲琐事,简直有趣极了。这根本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老人家。他,睿智洒脱。他,从容低调。怎么能说他没有精神亮光,怎么能说他审美变态呢?
通读本书目录,一开始我以为先生会一本正经地说孩子,说房子,说女人,说读书,说风俗文化,说器物……其实不然。他总能裹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句句看似朴实无华。他在天南地北的跟你聊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处处透着先生俗世的智慧和生活的趣味。
雁过长空虽无痕,春梦醒来虽没影,先生的娓娓道来,总有些能让你暂停匆匆脚步,歇一歇,品一品风雅。
先生说孩子。
他写道,“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要谈起她的孩子,她会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这个倒是大实话,一群有娃的女人聚会,孩子话题最受欢迎。先生还调侃道,“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真没见过能背十首唐诗的“神通”长大成了有作为的人。有人省吃俭用地买钢琴呀,买颜料呀,用金钱加拳头要培养个音乐家和画家,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能挣便宜钱的半通不通的‘辅导’”。先生紧接着说,“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儿育女,生下来,养活到大,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
先生的几句话,轻描淡写,朴实无华。我想,要是人人都像先生样在子女教育上这么从容淡定,也不会有那么多焦虑的父母和痛苦的小孩了。个人认为,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过轻或过重,教与小孩正确道德和坚毅奋斗的精神,给与正规学校教育,最后还有社会这个大学校传授人生经验,也就够了,各人各有各人的造化,众生才芸芸。
先生说房子
他讲道,“其实人是从泥土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像投案自首。奋斗,赚钱,总算有了满意的房子,人囚在家里达到了人初衷了吧?人的毛病也就出来了,许多男人在说,最大的快乐是妻子回了娘家,普遍流行起‘能买来床,买不来睡眠,能买来食物,买不来胃口,能买来学位,买不来学问’……蚕是以自吐的丝囚了自己的,蚕又要出来,变个蝴蝶也要出来。人不能圆满,圆满就要缺,求缺着才能平安,才持静守神。”
先生用蚕吐丝自囚来譬喻人寻房子自囚,我们知道蚕吐丝是为了变更好看的蝴蝶,而人寻房子后为什么使劲挣脱呢?是后悔了?是饱暖思淫欲了?是欲望膨胀了?也许某种程度的缺失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拥有吧。这是我的一点小感悟。
在我们父辈那年代,老婆孩子热坑头,有屋住,有饭饱就够了。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欲望多了,瞧不上最低生活层次的需求了,然后我们追逐着,追逐着,不知不觉把自己囚住了。有多少个人能做到像先生所说的,“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的好”?我想会有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坐在宝马中哭泣的吧?
以我目前浅薄的修为来讲,我是做不到这般从容洒脱。我也做不到像先生所说的“用不着热羡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着哀叹和怨恨自己的万般苦,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贵与贱”。对于物质的追求,我依然热衷着,并且相信绝大部分的快乐还是得靠富贵。
我知道,以我现在的生活阅历不足以让自己信服先生的这般话,但我必须得记在心上,时刻提醒自己要虚怀若谷,少点自囚,盈满则亏。
先生说好读书
他说,“好读书就得受穷。小屋里有四架五架书,色彩之斑斓远胜过所有电器,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当今贼多,贼却不偷书,贼便是好贼。好读书就别当官。心谋着书,上厕所尿不净,裤裆老是湿,哪里还有时间串上级领导的家去联络感情,也没有钱,拿什么去走通关关卡卡?即使当官,有没有整日开会的坐功?签发的文件上能像新书上写读后感一样随便?好读书或许没个好身体。一是没钱买蜂王浆,用脑过渡头发稀落,吃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二是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易患肝炎。三是没时间,百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要多愁多病身” 。
寥寥几句,先生就把一个爱书如命,为书熬得人憔悴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果要我写好读书,我会怎么写?我应该会写好读书是种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吧,多充实多自在等等一大堆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
然而,先生接连用三个情景画面,风趣幽默地喃喃自语谈到,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就别当官,好读书或许没个好身体。我脑子里忍不住浮现出那个霸占厕所蹲坑读书的人,那个发际线不断往后移的人,那个眼睛干涩依然熬夜啃书的人,那个读得忘乎所以还不忘边抠脚丫子的人。先生实在描述得趣致极了。爱读书的我们,不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吗?
紧接着,先生谈到,“读书人的病有读书病的药,药不在《本草》而直接是书,一是得本性酷好之书,二是得急需之书,三是得未见之书”。
确实,这本《自在独行》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未见之书。借由本书,我才有机会一睹先生的幽默和睿智。我现在赠送礼物,更偏向于送书,哪怕对方有可能不会看。但我更多是一种分享的心态,我把认为好的新知乐趣与友人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先生还谈到,“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写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大笑了,樟脑丸?书虫?先生太风趣了。试想你在一边火急火燎地喊他,他依然沉浸在黄金屋中。你越急他越淡定,谁不恼火?如果脑子可以切开,洒点樟脑丸进去,也是个好主意。我又一次看到了贾式幽默,怎能说他没有精神亮光呢?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很有意思,我就不一一述说了。那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一条小巷子,一块石板,一只燕子,一场雨,一个桌面,一次敲门,在先生笔下,用他那独特的贾式幽默演绎出来,哪怕语句直白,哪怕无太多华丽辞藻,依然情真意切,谦和厚道,每每都体现着先生的从容宽释,乐以忘忧。
先生说,“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心灵启发就是用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心不会累,也不容易把自己囚死。哪怕你每天穿梭在热闹世界里,哪怕你内心依然独自孤独着,那也不要把自己过得“我是人间惆怅客”般长吁短叹,毕竟人间还是值得的。
这本书对于那些匆匆而行的路人们来说,可能是一本附庸风雅的玩物。但对于每个孤独的行路人来说,值得你慢慢品味。
我是李小小梨,爱读书爱理财,您的点赞留言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一起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