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修炼手册》:感动和理性

我觉得我是一个不太共情的人,当在某个现场看到别人痛哭流涕,感动万分的时候,又或者在一个群情激昂的场景里,我硬是体验不到他们的感动和激动。一直以来,因为这个,我以为我是一个比较冷血的人。但是当我看《肖申克的救赎》或者类似的那种不经意间展现人类的崇高心灵,美好体验时我又特别有体感,不知不觉中就湿了眼眶,这是怎么回事呢?

感动,动词,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不应该忽略,它的基本含义是动摇。

和菜头老师这篇文章讲的是感动和理性的关系。因为他本身比较感性,所以在承认自己敏感易感动的前提下,一直对感动很警惕,总觉得感动这种情绪本身很可疑,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判断。感动这个词的本意是动摇,对人和事物起感应而造成心神动摇,应该算是体内的地震才对。最早提醒老师的是一个研究艺术史的朋友,说即便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也需要保持足够多的理性,这样才能维系自己的判断力。一旦深受感动,泪花泛起,一切审美标准就都不存在了,一切美学理解也都放弃了,剩下的只是纯粹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波动很可能和艺术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和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和记忆有关。最可怕的是陷入自我感动,我们看的各种画展、电影等等感动的其实都是过往记忆和情绪中的那个我,我们陷入到自我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关于陷入情绪失去理性的坏处就不用再多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感动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三件事:我为什么而感动?这种感动是希望我看见什么?它又希望我忽略什么?比如当初上海保姆纵火事件后大家为林生斌的人设感动得无与伦比,让他一次次利用这种光环效应来获取利益,现在事情有没有反转还不是明确,但是一个男人可以确信的是他在利用他的悲剧谋取利益,这中间有没有比如非法集资,逃税漏税还需要相关部门去核查,人性历来如此,没有人会永远生活在过去。可惜的是,我们被我们的感动感动了,我们希望人就如最初展现的那样,没有看到对方的秀后面到底是希望我们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推而广之,其他情绪也是如此,面对它们的时候都可以问一问这三个问题,于是可以聚焦在事实本身,试着从多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一番,看看是不是为了升起某种强烈的情绪,其实掩盖了事物特定的侧面或者特定的事实。就比如最后和菜头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最初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其他的,为什么,这样才能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所以,当我们妄想用自己的经历来感动他人时,或者我们被其他人的经历感动时,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动,。别把自己太当人,也别把别人不当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年人的修炼手册》:感动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