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书海,穷尽一生也看不了冰山一角,所以我看书的原则是,看我喜欢的作家写的书,看我喜欢的作家提及过的书,看我欣赏的人看的书。读《寻找家园》是因为俞飞鸿在《十三邀》采访里的推荐,她用了“震撼”两个字形容,自从迷恋她自导自演的《爱有来生》之后,她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知性内涵,思想独立,精神自由,活在当下, 不焦虑,无恐惧,眼睛里依旧有星星的女神,当时我压根不知道高尔泰是何人,但还是第一时间买来了此书。
读完高尔泰这本一生自传,确实如俞女神说的“震撼”,不仅震撼于那样一个政治疯狂的时代里他所经历过的大悲大伤,大苦大难,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也许我可能一天都很难撑下去,更被他回首苦难时的淡然,纯净和温情所震撼,在周遭疯狂的时候自我冷静后平静,在残酷扭曲的人性里看到美好与温情,风雨困苦后仍旧葆有赤子之心,甚至是与仇恨和不公和解,宽容。之后,我下意识地把书放在床头,睡觉前间或翻一翻,温故一下高尔泰笔下鲜活的梦里故乡、美好的童年,和一生中遇到的可爱可敬的人,从中汲取很多的生命力量。
淳溪河上的星星和教他认星星名字的妈妈,用标本簿记录生活中美好点滴的兰姐,湖山还是故乡好不肯离开高淳这个小地方的父亲,逃学躺在鸟窝里看书在晒谷场作画享受大快乐的儿时的作者,对于作者认为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没有区别的观点表示可以存疑并表扬的高老师,一生思想都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爱惜那件蓝皮袄远超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像一块顽硬的小石头,怎么踩也踩不碎它的郭永怀,一生献给敦煌的伯乐常书鸿先生,能够过上教书育人又照顾好亲人日子就笑得像太阳的钟爱儒家的哲学教授杨梓彬,以及闪着各自女性光辉的三任岳母……
当然,最感动我的是,安兆俊——
历史学家安兆俊,同是夹边沟劳改的右派分子,登记高尔泰行李清单的时候,看了他写的日记,出于对青年的欣赏和保护,安兆俊没有将日记登记在册,并且冒险讲它烧掉了。并且找机会告诉高尔泰:“不光是要活下去,还要活出意义来。”
“着眼于将来,现在就有了意义。”
“本来没路的地方,一走就有了路。”
在别人饥寒劳累倒头打盹,没有力气说话的时候,他一个人坐着唱国际歌,声音低沉浑厚。书中写到两次他的握手,总是那么紧那么有力,那么微微抖动,一股子强烈的热流,从他手上,传遍我的全身。
安兆俊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不管生存环境多恶劣,都努力让自我的生命葆有尊严,且熠熠生辉,最终也是以勇敢而尊贵的方式等候死亡,---“那家伙迂得很,已经不行了,还要天天擦脸梳头。沾一点儿杯子里喝的开水,就这那么擦。分饭的时候别人都到手就下了肚子,他还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吃。不管是甚么汤汤水水,都一勺一勺吃得人模人样。别人都躺在炕上,他不到天黑不上炕,在门外边地上铺一块东西,背靠墙坐着看天。有时候还要唱点儿歌。咿咿唔唔的,不知道唱的甚么。他就是这么坐着死的。”
有点像漫长告别里的特里,无论什么时候都固执坚持的礼貌一样,安兆俊的生命尊严如他的歌声,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一个令人感动而尊敬的灵魂。
沙枣一篇写得极好,文字简洁朴实,优美而富含哲理,要像沙枣一样,生命力顽强地生存下去——
无穷的日子来了又去了,所有的日子都是一个日子。
没饭吃,喝点水,也长力气。
只有我一个生物,面对宇宙洪荒,一阵恐怖袭来,坐下复又站起。
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机世界的强大。
想到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我早已没了自我,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忽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丁丁咚咚,复又无迹可求。
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
月冷龙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
依然是食物的诱惑,激活了生命的潜能。
书里还有一段特别感慨,高尔泰写姐姐指着当年批斗陷害他父亲的人的时候,竟然失去了仇恨之心,很淡然的看着仇人,眼里看到的只是岁月不饶人,即使是仇人又能怎么样,岁月已经在一点点的腐蚀着他。忘记了是哪本书里看到过类似的描写,看到当年那个深仇大恨的人,老了发福,一滩肉瘫坐在椅子里晒太阳睡着了,口水直流,看到这样的情境,所有恩怨情仇居然就都烟消云散了。爱呢,人与生俱来对比自己弱小的给予更多的爱,爱年幼的爱年长的,男人爱女人往往也是,千百年如此,当然到了一定境界的会推崇男女的爱要旗鼓相当才更长远。恨呢,往往自己弱小时,对方才能伤害自己,然后就会或怨或恨,当你慢慢强大,且强大到有一天对方变得弱小时,你会发现恨竟然就消失了,你就原谅了他。
相比于被爱,被原谅,我更愿意不断去爱,去原谅,所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朋友总说,你再强大下去就没有人能照顾你了,也许,我注定孤独吧,那还是宁愿被辜负,去原谅,依然爱。
不得不承认,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是相通的,艺术家大概都是全才通才,原来只知道蒋勋,现在才知道高尔泰同样是集美术、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的大家,画画好的人,文字竟然如此美好而又灵气,羡慕不已。至于那些质疑他的言论,那些不是我关心的,我只觉得一个在莫高窟看了十年佛像,画了那么多菩萨和佛像,给佛像扫尘的人,心一定是洁净柔和的,不会有主观上恶的心。莫高窟的《面壁记》写得无比打动人心,那是另一个世界,神秘而宁静,充满力量,因此,我无比渴望去敦煌。
——“同为佛教诸神,却又各有个性。阿难单纯质朴;迦叶饱经风霜;观音呢,圣洁而又仁慈。他们全都赤着脚,像是刚刚从风炎土灼的沙漠里走来,历尽千辛万苦,面对着来日大难,既没有畏惧,也没有抱怨,视未来如过去,不知不觉征服了苦难。一三八窟的卧佛,是释迦牟尼临终时的造像,姿势单纯自然,脸容恬淡安详,如睡梦觉,如莲华开,视终极如开端,不知不觉征服了死亡。”
——“看到死亡的曲子,如此这般地被奏成了生命的凯歌,我想到西方艺术中那些以死亡为主题的雕像(如《拉奥孔》,米开朗基罗的《死》,或者罗丹的《死》)都是悲剧性的。宽阔的胸脯隆起的肌肉,剧烈的动作紧张的表情,都表征着恐惧与绝望的抗争。相比之下,这些文弱沉静从容安详的塑像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是更加强大的力量。”
这一个个名字,串起了高尔泰的一生,是他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路途中的力量源泉。每个人也一样,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串起我们一生的每个人生阶段的必定是一些重要的人,给过你影响的,给过你鼓励的,给过你温暖与爱的于你重要的人。于是,想了想如果我老了写一生的回忆录,我会写下哪些人?其他人在写他们的回忆录时,会有几个人写到我?有多少人值得去写是人生的财富,有多少人会写我是更高级的人生财富吧!他们的人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有发生那么一些不同,这大概就是我来过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印迹,也是40岁的我为数不多的想明白的不惑之一,今后努力的方向。
想到这里,莫名地竟有一丝小窃喜,于是,转头问小小,你长大了会怎么写你的妈妈?小小说,我的妈妈,喜欢提问题,然后一想问题眼睛就转动起来,忽闪忽闪的。
居然有点一针见血的高深,好奇好问好想,究其根源,就是试图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高尔泰教我们找到这个家园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自我,不放弃,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