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

第一,应记住,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个普遍原则。康德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要求在自然环境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能进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儿童的意识中就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情感记忆;记忆中形成的每个表象和概念不仅同思想有联系,而且同情感和感受也有联系。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代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我建议,低年级教师要在思维发源的地方,在自然界和劳动中,教儿童进行思考。要让进入儿童意识中的词汇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贯穿整个课堂活动,而且应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其他方面和学生的全部认识过程。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法时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由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在上课的哪个阶段直观教具已不再必要,学生不应再对其加以注意。这在智育上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因为直观手段仅在使思想活跃起来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逐渐由直观的实物过渡到造型,然后再由造型过渡到物体和现象的象征性图形。在一二年级时,要逐渐让儿童脱离直观的实物,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要直观。有经验的教师在一年级到十年级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使用直观原则,而且把这一原则体现在一年比一年更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中。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还把学生带到林间、河畔或春花怒放的庭园里,可以说是在这里推敲用字和遣词的感情色彩,加深和发展青年人的情感记忆。

  由实物向造型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过渡并不等于教师上课时带一张小猫的图画,就可以代替活猫。即使造型确切地表达了实物的形式、颜色和其他特征,也总归是一种概括。教师的任务,是要在采用造型手段方面逐渐过渡到愈来愈复杂的概括。教儿童理解象征性图形,如素描和简图,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类图画对发展抽象思维起很大的作用。说到这里,我很想就使用黑板的方法谈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也是为了让教师在叙述、说明和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画些草图,如素描、简图和图样等。我在教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和数学时,几乎在所有的课上(约80%的历史课,90%的植物课、动物课和地理课,100%的物理课和数学课)都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我认为,不这样做就无法表明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我把这种造型方面的直观,不仅看作是使观念和概念具体化的手段,还看作是脱离表象世界而进人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第四,由造型的直观逐渐过渡到词的形象。用词表示形象,是由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过渡到概念思维的一个步骤。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不仅能用词塑造出不可能指给学生看的东西形象(如北极地带的大群冰块、火山爆发等),而且能塑造出在自然界和在我们周围的人类劳动中可见到的东西形象。这些用词表示的形象,对形成情感记忆和丰富心理学所说的内在言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要再谈谈对学习困难学生做工作的问题。经验表明,这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老是不行,老师也不知道对他们怎么办,如何激发他们的思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经过长时间的“形象思维”训练,教师就催促他们快些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要知道,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不会举例子说明费大劲才记住的规则,这是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脱节的一种后果,是教师操之过急造成的后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