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鱼022 | 打不打

前几天,我来接你放学,一上车,你就问,“妈妈,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仗了,你知道吗?”

“昨晚听你爸说了。”

“国家之间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和的来就好,合不来有冲突了就打。你以前都叫我不要打人,别人打我就告诉老师。我现在觉得这样非常不好。”

”为什么?“

“当年,我们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毛主席说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就是说,我们遇事不能坐以待毙。”

“就比如吧”,你继续说,“别人向你扔过来一个纸团,你捡起纸团,不能向他扔回去,如果扔回去你不就和他一样了吗?这样显得你格局小。你应该捡起纸团,然后把纸团扔到垃圾桶;第二次,他又向你扔过来一个纸团,这时,你要警告他;如果,第三次他还向你扔纸团,你就拿起纸团狠狠地扔回去…”

小时候你受我的影响,面对冲突或攻击时,常有种“我自横刀向天去”的气魄,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定。但你爸和我的想法不同,他希望你更积极面对攻击。(这些在《争的能力》中都有写到。)

妈妈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温和的教育,要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不要打人,不能打人。所以从小到大,也从没和身边人凶过(除了偶尔对你爸爸,哈)。但,我知道完全温和的教育,是难以引发孩子的心灵能量的,也难有一种“震撼”和“顿悟”的效果。

所以你“纸团理论”很启发我,面对攻击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你知道,当下大部分成人是谈“打”色变。老师一听孩子打架就慌,父母一听到孩子打架就急。

昨晚,我听一位前辈说,前些天他去了一个幼儿园,遇见一群小班的孩子,就问老师,“孩子们在幼儿园会打架吗?”老师笑着说,“不会的,他们都很乖,都不会打架。”

你听到了什么?

20多位3岁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游戏,从不打架,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前段时间,妃燕姨妈在国内出了一本书——《抓狂两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冲突高发,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华德福教育提倡让孩子之间有适当的冲突,只要没有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大人就不要干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人交往,孩子在化解冲突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

也是,看看那些小动物,不都是打打闹闹,撕撕咬咬地长大的吗?

再想想我们小时候,谁没跟兄弟姐妹抢过东西,吵过嘴,打过架……

那天和吴老师一起出差也聊起这个话题,他说,“冲突、痛苦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珍贵的一种体验。”

我赞同。虽然,作为父母在那个过程中也许会心疼。但我们也知道,这些都是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

打,不打?你有你的“纸团理论”,你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爱的小鱼022 | 打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