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游淮阳太昊陵,逛天下第一庙会

快到农历二月二的那几天,婆婆就念叨着要去淮阳人祖庙烧香祈福,叹惜着自己有多少年没有祭拜人祖了。婆婆是个虔诚的烧香拜佛之人,每到初一十五必烧香。

我妈没有烧香的习惯,从小我家没有烧香的氛围,我接受这么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一直觉得烧香这样的祈求神灵保佑是虚无缥缈的迷信思想,觉得所有理想的实现、美好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奋斗和创造,但随着年龄和世事阅历的增长,心中的界限感在慢慢地松动,开始学着包容。

真正走进太昊陵,走进太昊陵二月二庙会,我才感悟到,来,是正确的。在这里,我感受到一场上古遗风,领略到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我感受到一场民俗的盛宴,这盛宴承载着人们对伏羲先祖的崇敬,对宗族血缘的恪守,对生殖繁衍的期许,对平安喜乐的祈愿,携带着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令人惊叹!

01 游太昊陵,感受一场上古遗风

郑州出发,一直向东,高速行进2个小时就到了太昊陵。距离羲皇文化广场一公里的时候,为避免交通拥堵已经禁止车辆驶入。

太昊陵,位于河南周口淮阳。考古学家说:“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淮阳,在河南省东部,现在是周口淮阳区,是人类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古称宛丘,是《诗经·陈风》里的那个宛丘,唱出优美陈风乐章的宛丘;又称陈州,是著名的豫剧《包公下陈州》之陈州;淮阳也是古陈国都城所在地,也称陈。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相传,6500年前,伏羲氏作为“三皇五帝”之首,率部从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实现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大地第一次大融合。伏羲逝于宛丘后,民众将伏羲“厚衣之薪”即堆柴火化,入土墓葬,伏羲墓诞生、存世。此墓,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自卫来陈,陈灵公陪他拜谒伏羲墓。

汉代曾在这里建祠,三国魏陈思王写有著名的《伏羲赞》,唐太宗李世民为太昊陵颁诏禁民刍牧,设守陵户,从宋代开始,太昊陵被皇家列为全国祭祀伏羲专祀地,宋太祖赵匡胤亲颁修陵奉祀诏,祀以太牢,大事建筑;元代全国通祀三皇;后陵墓渐毁坏,元末,宋之前遗物仅留下一块墓碑。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驻跸幸陈,亲临太昊陵祭祀,四年,朱元璋下诏尽数废止各地三皇庙,太昊陵被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场所,并御制祝文,派遣大臣前来致祭,这种制度为后代帝王所效仿,明至清末,帝王亲祭或遣官致祭达52次之多,祭祀规格非常之高,海内外无出其右。后,明英宗朱祁镇批准重建了太昊陵,结构与明皇宫相仿。

远望太昊陵,殿宇巍峨,肃穆庄严。在进口处,每个人赠送一炷香。朝祖进香的人们潮水般地涌入。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顺着人流,我们来到午朝门前,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气势磅礴。从午朝门进入陵园内,面前是一条青石铺就的主甬道,甬道的两侧龙旗飞舞,据说,太昊陵的主体建筑均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果从午朝门开始把所有的大门都打开,可以一直看到伏羲的陵墓,这就是“十门照相”。陵园内古柏森森,老砖斑驳古青,碑碣林立,来这里进香的老百姓手里拿着香,埋头只走在中轴线的大路上,很少关注周边的景物。

太昊陵第一道大门 ——午朝门

过玉带河,来到道仪门,道,是道德,道学,伏羲创造的先天八卦是导学之源。仪,是义理、礼仪。想了解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必须以一种谦卑的的礼仪着手,才能进入道仪门,这是完成德业的第一步,也提醒参拜的人要整冠束带,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要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

穿过到道仪门,来到一座高台前,高台上面写着“滥觞”大字,是先天门。两边一副对联“尽宇宙之妙;通天人之际”。在想滥觞的涵义,滥,江河的源头,殇,动物头上的角做成的酒杯。滥觞,江河的发源处水小,小的仅可浮起一只微小的酒杯,这是说伏羲先天八卦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这高台是在高度评价伏羲先天八卦的地位。

过先天门、再过太极门,每一道门都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每一道门上都有历代书法家、圣贤、名士的题字横副对联,无不融合着知识性、趣味性和朴素的原始梦想,反映着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对伏羲始祖的崇敬。

朝祖进香就一直走中轴线主甬道

来到喧嚣的、气势更为雄伟的统天殿前,殿前聚集的人流更多,殿内日前不让进入,进香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虔诚地跪拜在殿前的垫子上磕头跪拜,拜垫不够用,有的中年妇女甚至随便一个地方朝着殿内磕头跪拜,有的念念有词,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嚎啕大哭。宫殿东西两侧有一副楹联“炎黄尧舜汤文武周孔老庄无不追踪人文始祖,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若非羲皇谁敢统天?”。我站在殿外向内看,殿内塑着伏羲像,头生双角,项饰兽牙、蚌壳,手托八卦,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伏羲像东侧侍者为朱襄,号飞龙氏,左手拿龟甲,右手持骨针,作书契;西侧为昊英,号潜龙氏,双手持蓍草,作甲历,两者皆为六职之一。

园内最高等级的宫殿统天殿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想象着6000年前,伏羲氏“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百姓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出太始门,经八卦台、陵桓门,就是伏羲的坟陵所在,这里同样挤满了拜谒的香客。伏羲氏的坟墓是一个大土堡,上圆下方,土包下方被方石围拢,看上去,有七八米高的样子,气魄非凡。民间传说中用家乡的土给人祖添坟,可以生儿育女,免除灾祸,所以,前来朝祖的善男信女都要从家乡带了一袋黄土,撒在坟头,久而久之,就有了山丘这么大。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碑上面的字年代久远,已经依稀难辨。坟墓上长着几棵樟树,在伏羲氏坟前祭祀上香的人用摩肩接踵是不够力度的,人潮一浪一浪地涌向陵前硕大的香炉,香灰已经高出香炉边,炉前地上,香灰也积了一层,烟雾缭绕,空气中飞舞着灰白色黑色的纸屑,如翩翩蝴蝶。很多人,围着伏羲氏的坟转一圈,抓起地上的土给添在坟上。

伏羲陵墓前人们顶礼膜拜

在伏羲坟陵的后面,是蓍草园,蓍草是神草,是用来占卜算卦用的,伏羲用蓍草创下了先天的八卦。据说全国只有太昊陵、山东曲阜、汤阴羑里城三处可以生长,历代帝王每次派官员替自己朝拜伏羲,返回复命时都需要带回一束蓍草作为信物。

蓍草池边的栏杆上,系满密不透风的红色祈愿条,池边柏树上,也垂着数百条祈愿条。

伏羲陵墓的西侧有两根柏树共生一体,柏树树杈中间又长了一棵檀树,就叫“柏抱檀”树,檀树从柏树树心穿心而过,很多人往柏抱檀的中心扔钱币,祈福。

太昊陵奇景之一“柏抱檀”

太昊陵的一草一木,一风一俗,都在彰显着历代中国人对伏羲氏的尊崇,伏羲氏传说中的伟大功绩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了质疑,因为每一项伟大创制的完成,需要数千年的实践,而在一个寿命很短的先祖那里,也绝不可以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伏羲氏,我觉得是一种精神的,形而上的,他给了我们一条文化上的根,他使所有的华夏子孙,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龙的传人”,我想对太昊伏羲的崇拜,不仅仅在于庙会期间的跪拜祈祷,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们血液里的澎湃流淌。

古柏造型的六角亭

02 逛庙会,感受一场民俗盛宴。

当时在前往太昊陵的路上,心中有一个疑惑,这参会回来的人,人人手中拎着一袋饼。我从太昊陵出来,走在龙湖前面的羲皇文化广场,才理解了这些人的举动。

伏羲逝后,葬于湖边高地。每逢仲春之月,百姓云集朝祖进香,是为“二月会”。 

数千年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赶来朝祖进香。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古庙会有多火爆?非亲眼目睹者,难以置信。

羲皇文化广场全是人从众,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庙会上各种充满民俗特色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吆喝声,高音喇叭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人间烟火味在这里混合,在人流中弥漫。

人气最旺的就是卖饼的摊位,看商铺上面广告横幅才知道,之前看到的人人手提一袋的饼叫“压缩馍”,在店头上拉着横幅“27万网红打卡店”“97万网红打卡店”的,门前更是人满为患。跟着潮流,买了一袋压缩馍,它是一种圆形的小饼,陕西肉夹馍的饼有点像,外面一层都是蘸上的芝麻粒,吃起来不干不柴,还略许有柔感,入口后,丝丝的甜味非常让人愉悦,甜味和面香融合,形成又甜又香的口感。孩子一口气吃了几个压缩馍。

好吃不贵压缩馍

太昊陵庙会,还有一个淮阳特色——泥泥狗。庙会上的泥泥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鸟兽虫鱼,奇禽怪兽等各种图案,用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红、黄、绿、白、粉红五色,艳而不俗,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韵浑厚。据说,赶太昊陵庙会,一是拜祭人祖爷,二是要买“泥泥狗”。民谚说:“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泥泥狗俗称“灵狗”,“陵狗”,为人祖爷守陵、报警和传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泥泥狗不仅是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更是远古女娲抟土造人遗风的延续,被海内专家誉之为“真图腾、活化石”。

真图腾 活化石——泥泥狗

布老虎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可当枕头,可当玩具,所以,买了两个布老虎回家。


几百年过去了,古柏依旧在,香烟依旧在,变化的只是焚香的人群,但是中华文明经历磨难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仰仗的正是这种根植于血脉的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只要有伏羲这棵参天大树在,就会凝聚起生生不息又永远不变的黄色的脸。”

著名作家邵丽撰文说。 

太昊陵,是我们所有人“慎终追远”的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在旅途‖游淮阳太昊陵,逛天下第一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