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一声叹息风流去

“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作为一部史学兼文学著作,《风流去》讲述了从春秋时期老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为止近一千年的文人命运史,书中所营造的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烛光。

《风流去》,这样的叹息背后所蕴含的是血淋淋的历史,是在叹息之后,带给人的一种压抑,无奈和惋惜。是的,从老子的思想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逐渐呈现出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种豆南山”,都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

那么,何谓风流,风流是指那些有特点,有个性,有所成就,并且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的一群文人,亦或是文士。他们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赞扬,亦或是谩骂。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这些风流们无不为自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方朔

东方朔,一个滑稽的人,但也是一个把什么都看在眼里的人。他代表的是中国文人另一类人生选择:做一个看透了的游世者。在皇帝的宫殿中,他凭借着一张油嘴滑稽搞笑,混鲜衣美食,真可谓是活的明白。书中讲到,东方朔等人都是给刘彻当奴隶的,因此他们的道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刘彻毕竟是一个爱听大话的人,这正好给滑稽大王东方朔钻了

空子。听他这样介绍自己:

我叫东方朔,从小死了爹娘,靠兄嫂抚养长大。我十三岁开始读书,只三年,所学的文史知识就足够用了。十五学击剑,十六诵《诗》《书》,一下子读了二十二万言。十九岁学孙(武)吴(起)兵法,熟知行军布阵指挥之法,又读了二十二万言。合起来我叫东方朔,从小死了爹娘,靠兄嫂抚养长大。我十三岁开始读书,只三年,所学的文史知识就足够用了。十五学击剑,十六诵《诗》《书》,一下子读了二十二万言。十九岁学孙(武)吴(起)兵法,熟知行军布阵指挥之法,又读了二十二万言。合起来我东方朔已熟读了四十四万言了……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眼亮如明珠,齿美如编贝。我勇敢像孟贲,敏捷似庆忌,廉洁如鲍叔,诚实赛尾生,像我这样出色的人物,应该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吧。我冒死把些报告给你

这篇自荐信可谓“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一下令刘彻心生敬畏,赏赐不断。东方朔正是凭借其才能和自信在皇宫里穿梭自如,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然而,那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纵横天下的是的究竟要过去,东方朔明白了这一点。于是他便不大说什么正经话,即是说,也是看准了说,滑稽的说,来逗皇帝开心,绝对的大滑头。但他是明白人,也是一个自视甚高,自尊心很强的人,却总是不敢义正言辞的和刘彻谈政治,因为他怕这个时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再三感叹:谈何容易!

陶渊明

相比于东方朔,陶渊明就显得很从容。他把隐居看成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后世人都把他看作隐士,但是他自己却不然,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告诉我们他的本性。他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的如此美好的人。以前认为陶渊明隐居可能是相向别人证明什么,后来才发现他并不相向人们做任何表示,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只求自己满意。他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好,高高兴兴快快活活的活着最好。陶渊明的意义不止于此。他是唯一能在生活之中而又回归人性的人。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生活层面,他都是一个典范,已经可以说做到合二为一了。他也是如此的影响后人,先是他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然后才是他的才艺。书中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一位伟人形象,一位用心灵之光照亮田园的诗人。

实际上,这位诗人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田园生活并不总是充满诗意,还带有贫困的意味。即便是他,也难逃腹里空空,最终去种豆南山。他也会发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感叹,略有一分凄凉。但这凄凉是阻止不了他的,因为田园是他的心灵避难所,他找到了人性的完整,并为此欣喜不已,他无怨无悔。物质穷乏了,精神却丰富了,不光是他,连我也觉得这才是人的生活。显得那么轻松与自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点也不会错。这一页总算要翻过去了。风流们去了,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在我们身上延续,历史的车轮总归是要前进的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流去》:一声叹息风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