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中的“夏至”:细品“诚斋体”的轻盈、谐趣与活脱

夏至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古人非常重视夏至,在古诗词中,历来也不乏有关于描写“夏至”的诗词。放眼古代诗坛,众多诗人中,宋朝的杨万里恐怕是最喜欢夏天的。他曾经写过三首描写夏至的诗。这三首小诗虽然传诵度不算太高,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杨万里“诚斋体”的轻盈、谐趣与活脱。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经评价杨万里的诗为“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严羽何以对杨诗评价如此之高?原来,在南宋诗坛,江西诗派一家独大。主张诗作师承前人之意,字字有出处。而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在诗坛潜心修行,自创“诚斋体”,打破江西诗派一味模仿古人的弊端,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


那么,杨万里的“诚斋体”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一、《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轻盈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近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这首小诗记录的是杨万里在夏至当天,与好友陈履常(即陈师道)一起傍晚散步的情景。诗题点出“夏至”,但全诗没有提及夏至的习俗、来历、物候特征等。只是轻轻点出诗作的时间。诗语浅近、清新,别有一番风味。


1 写景状物,有声有色


杨万里的诗歌一直注重“色彩”的渲染。例如,他的名篇《晓出净慈寺松林子方》一诗中,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为读者描述了无边无际“碧绿”的莲叶与“娇艳鲜红”的荷花连成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


到了这首小诗,杨万里把色彩渲染到极致。诗中描绘了“暗”、“明”、“黄”、“紫”、“青”几种颜色,色彩十分丰富,把夏天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颜色色彩多变,变幻迅速的特点写出来了,使人读来印象非常深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宋朝崇尚“程朱理学”,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宋诗精炼、理性,遣词造句讲究一股“瘦劲”。但是读多了,不禁令人觉得语义隐晦。


但是杨万里在这首诗中,用词清新、色调明快,读来一点都不觉得隐讳、沉重,反而处处透露着一股轻盈之感。


接下来的“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一场大雨消散了夏至的燥热,暑气尽消。此时,诗人和朋友沿溪散步,暮色中徐徐晚风袭来,好不惬意!


此时诗人笔峰一转,“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蛙声渐起,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诗人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反倒写出了一种悠然的感觉。在旁人看来,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或许是一种喧噪。但在诗人看来,这份喧闹蛙声并没有扰乱诗人的心境,反而令他感到安静祥和。


2 以小见大,节奏轻快


诗人一开始便说了“暮色催人底急生”,夜幕将至,诗人和朋友还在溪边,也许怕夜行归途,有点不安全,心里一开始是有点“急”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原本打算在入夜前赶着归去的诗人,为何后来听到蛙声就“迎步止”?这乡间蛙声有何深意?


这就要从蛙声的文化内涵开始说起。


辛弃疾在《西江月》一词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在《约客》中也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就连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也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文明中,蛙声是与农业、丰收紧密相连的。再联系当时是夏至时节,夏至本来就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家家户户忙着去耕作、收割。


所以,诗人和朋友在一片热闹的蛙声中,慢慢停下脚步。原本心急赶路的他们,现在可能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毕竟,在农耕社会,不管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廷官员,都十分关注当年的农业收成。


杨万里写“蛙声”,可谓以小见大。一下子就把那种知识分子关心农桑的兴致写了出来,而且“蛙声”还衬托出诗人那种舒适、怡然的愉悦、轻快之感。


二、《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谐趣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这首诗从炎炎夏日,暑气难消,挥扇追风的小事说起。简简单单的一首小诗,读来却充满生活闲趣,隽永又不失谐趣。


1 幽默诙谐,情趣盎然


杨万里“诚斋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谐趣。所谓“谐趣”,就是幽默诙谐。杨万里特别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微小的生活片段进行生动的描述。从而将生活中蕴含的独特情趣凸现出来。


例如,《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这首小诗,写的是夏至刚过,天气还十分炎热。热到什么程度呢?“移遍胡床无处移”。似乎阳光直勾勾地晒进屋内,不管把床移到什么地方,好像都处于火炉般的热。


接着,来一个反转——“清凉罢挥扇”。是突然来了一阵清凉吗?手中的扇都停止挥动了?哦,原来也不是。是因为暑气袭来,一直忙于挥扇,手都挥累了。


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实在有趣。虽然这是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一个片段,但我们仍能读出诗中浓郁的诙谐情趣。


2 用词平易,雅俗共赏

杨万里遣词简易又充满谐趣,可能也与他本人性格有关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他与晦庵先生(朱熹)之间“咏吟甚多,然颇好戏虐”。可见,杨万里生活中具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


更重要的是杨万里是一个善于观察,用心领悟的人。如果不是饱含对生活的诗情雅兴,以及那极其敏锐而又准确的捕捉能力,杨万里不可能写出这么谐趣盎然的诗作,更不能在江西诗派主宰的南宋诗坛,“杀”出一条“血路”,独创“诚斋体”。


且来看这首小诗,全诗无一处用典故,遣词造句平易自然,无一处生僻字。这与江西诗派黄庭坚等人主张的“掉书袋”、作诗必用典故的做法完全不同。


“登台”、“胡床”、“清凉”、“挥扇”、“手倦”等词,哪一句不是大白话?虽然没有用典故,算不上阳春白雪,但字里行间全部透露出生活的点滴,读来轻轻松松,令人捧腹,却也雅俗共赏。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活脱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昌英叔这个人物多次出现在杨万里诗中。比如《送昌英叔知县之官麻阳》、《次主薄昌英叔镊白韵》、《人日诘朝从昌英叔出谒》等诗中都提到了“昌英叔”。可见,杨万里和他交往甚密。


这首小诗写的是杨万里和好友昌英叔在夏至日遭逢一场甘露的喜悦之情。这首小诗虽然算不上杨万里的代表作,但也能体现他写景抒情诗的风格,特别是能展现出杨诗“诚斋体”活脱的特点。


1 侧面烘托,活脱灵动

夏至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作者喜出望外,于是不禁展望起秋天时节丰收的美丽景象。一个“欲”字写出了那种心底的盼望。


全诗无表示欣喜欢乐的字眼,但是颔联通过描写久旱无雨、禾苗半枯、暑热难耐的情景,侧面烘托出这场夏雨的及时和难得,暗扣了试题中的“喜”字。


无论是“暑雨”、“梅黄”,还是“禾半死”、“汗交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杨万里从最细微处着手,四时物候,皆可入诗。读来总是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感受到这就是活活泼泼的生活本来的样子。


2 诗外功夫,言之有物

陆游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杨万里深以为然。他把目光投向更为宽广的现实生活。在他笔下,不但四时物候、田园风光皆可成诗,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他的人生哲学。


就如,此诗中“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历史上杨万里的仕途并不顺利,曾经受奸臣所害,被罢官闲居15年。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记恨,一句“此生未用愠三已”,道出了诗人遭多次罢官也没有生气,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黄庭坚在《四休居士诗序》中写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杨万里所云“一饱便应哦四休”正是取其中之意,粗茶淡饭即知足。


面对这夏至雨后,繁花盛开,绿意盎然、白鹤绕飞的景象,隐隐流露出诗人恬淡宁静的隐逸情怀。


【结语】

这三首描写夏至的小诗,充分展示了杨万里“诚斋体”清新自然的文风。杨万里的诚斋体,在宋朝诗风的变化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学者钱钟书曾经评价过“在当时,杨万里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衬得陆(游)和范(成大)的风格都保守或稳健。”可以说,杨万里开创的“诚斋体”给南宋诗坛带来一抹清新、鲜艳的色彩。


(谈文人墨客,聊历史故事,品阅读认识,这里是@月然的文史笔记,欢迎关注)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万里诗中的“夏至”:细品“诚斋体”的轻盈、谐趣与活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