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暴露了你是否真的接纳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接纳孩子的,无条件地爱孩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特别当孩子感到害怕、表现的不如我们预期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接纳他吗?

前几天,有一件事情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很多时候,小细节就可以检验出来自己对孩子的接纳到底有多少?

那天早上,我带着弟弟去送哥哥上学。回来时,弟弟要自己走路,不需要我拉着他。来到家楼下的大门前,他非常淡定自信地向前奔跑,突然像受到惊吓一样退了回来,跑回我的身边。我马上把他抱住,然后在原地停下来。这时,隔壁邻居走了出来,我就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就对怀里的弟弟说,“哦,原来我们檬檬没有想到阿姨从里面开门出来。吓到了,对吗?”弟弟马上身体放松了,一声不吭地看着邻居阿姨。阿姨也很友善地对弟弟说,“对不起哦,把你吓到了。”弟弟听完之后,就更加放松并且拉着我的手要继续往前走回家,很快就恢复了状态。

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想到一点:这是一个小细节,可是却能检验出我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如何?如果,我没有去看见并接纳弟弟当时的害怕,而是很随意地说,“不用怕,是阿姨出来了。”或者“这有什么好怕的?是阿姨出来而已。”又或者“怎么回来了啊?我们一起回去。”……那么,弟弟因为没感受到我的接纳,他当下的状态就不会那么快恢复,也不能很好地去体验害怕的感觉,并且有力量去面对它。

这也让我想起,前几个月,带弟弟去打预防针见到的一幕。那天下午,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打预防针。目测孩子已经读大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年龄,因为感到害怕而不肯打预防针,一直在反抗,哭着说不要打针。妈妈一边强拉着他(孩子要往外走,妈妈拉着他往里回),一边吼着他,“你不打,今晚就留你在这里。一点都不痛,有什么好哭的?你以前都打啊!”最后,孩子的书包被扯掉了,他也被妈妈强按着去打完了针。但因为害怕打针,也恐惧妈妈留他在那里,孩子打完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走了,他赶紧跑上去,书包也没拿。还在后面哭着喊,“妈妈,妈妈……”

终于,追上了妈妈。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你等等我。”妈妈也十分生气地大声吼他,“等什么等?真丢人,打针都害怕,还一直哭!我特意请假带你来打针,你却一直不合作,你想怎么样?”孩子哭着很委屈地说,“妈妈,我怕痛,打针很痛。”妈妈还是很生气地说,“男子汉这一点点痛就害怕,那还得了?”这时,卫生站保安捡起孩子的书包,问“这是谁掉的书包?”孩子回头看着书包,但都不出声去认领自己的书包。我想,丢了书包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更害怕的是没有了妈妈在身边爱他。

后来,保安直接把书包拿到她妈妈面前,问是不是他们掉的书包?妈妈对孩子说,“你的书包不要了吗?”孩子紧紧地抓住妈妈的大腿,不出声。最后,妈妈认领了书包,并且告诉孩子,让他把书包背上,一起回家。孩子才放心地松开了妈妈的大腿,背起书包跟着妈妈回去了。

我当时看着这一幕,内心是很难受的。能理解妈妈的愤怒、着急和不满,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害怕、恐惧、不安、委屈和痛苦。这些都是日常的小细节,但却给孩子带来很深刻的人生体验。如果可以改变,真希望这样的“互相伤害”能够减少或消失。

作为父母,能时刻保持“平常心”,接纳孩子的一切情绪和行为。那么,这样的互相伤害就一定可以避免。可是怎样接纳呢?

记住,一切的接纳,源于接纳自己。特别是父母,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期望,一遇到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的预期,心中无名的怒火、不满、埋怨就蹭蹭地上升,最后就演变成了,自己是孩子最大的挑剔家。并且天天在挑孩子的刺,生怕他看不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非得要长篇大论地说出一大推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但,这真的是我们在为孩子好吗?孩子会因为我们天天挑他的刺而感激我们,并且把事情做好吗?

其实,往深层想想:父母对孩子不接纳的地方,通常是对自己不接纳的地方。孩子只是成了一个无辜的挡箭牌,挡住父母不去赤裸裸地评判自己。所以,请父母学会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不完美的父母,选择坦然地做真实的父母。这会是很困难的事情,就连《西游记》里面的佛祖都说,“接纳自己,是最难的修行。”但不代表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需要的是,父母能够把每一次挑战的状态都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

另外,凡遇到内心不接纳的事情,请想到这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并且找到面对最坏结果的勇气。那么,自然就能增强接纳当下情况的力量。就如,孩子哭闹着不打预防针,最坏的结果就是这一次打不了针,下次再来。对于孩子来说,最渴望的是,妈妈能够看见和接纳他的害怕,并且陪着他有勇气面对打针的疼痛。那如果,妈妈能放下焦虑,平静地看见他的内心害怕和渴望,那么他是有能力去面对打针的。

最后,分享接纳孩子的一个很好用的表达方式:共情。什么是共情?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对方的情绪。

建议句型:

我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______(对方的感受),是因为______(有此感受的原因),你希望______(愿望,通常是不可行的愿望)

例如: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很害怕,是因为你认为打针很痛,真希望不用来打针。

当父母真的能与孩子共情成功,那么,双方都是幸福的。也能通过与孩子共情,让他学会接纳、包容和与对方链接的表达能力。平时不管是孩子有负面还是正面能量的情绪,都可以通过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感。当然,共情的内在态度就是要先接纳对方(孩子),否则共情无效。所以,接纳无处不在。

父母不能在小细节上,暴露自己对孩子,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事实上,小细节更能体会到接纳的重要性,也能检验对自我/孩子的接纳程度是如何?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细节暴露了你是否真的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