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6月,热气像蒸笼一样罩在城市上空,夹在楼与楼的缝隙中,炙烤着城里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出门去,动不动就渗出一身的汗水。走在街上,你抬头就可以看到,穿裙子的穿着裙子,穿短裤的穿上了短裤。似乎,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上帝安排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来使得自己凉爽、舒适。然而城市之外的乡下,正是三夏农忙时节,夏收,秋播。农民们虽没有以前那么辛苦,那么劳累地奔走于田间地头,奔走于黑夜白昼,但也不得不头顶着蓝天烈日,脚踏黄土厚地去田间收获、播种。
今年和去年一样,我还是没机会能回家一趟,看一看,帮帮忙。似乎,乡下的农忙已与我无关;似乎,我就像个城里的人,从此逃脱了劳动,逃离了土地,而我也只能默默凭着脑子的记忆去弥补心中那些残缺,来使得自己心安。
细细想来,第一次来西安是2008年高考后,也正是这个时候,至今5年了。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算长,也不算短。如果今年正好20多岁的话,也就不到年龄四分之一的时光在这个地方吃饭,睡觉;上学,谋生。对于西安这座城,掏心窝,说不上有多爱,也说不上有多么地恨。因为毕竟有过不悦和伤痛,有过消沉、迷惘和困顿;毕竟这些年来的许多感情与琐碎、感动与快乐都从这里降落,从这里消逝。因为我就生活在这里,每次坐车从那四方四正的城墙下的城门里穿过时,车窗外一块块青石砖堆积挤压而成的墙面扑入我的眼帘,会使我顿时产生无限感慨与唏嘘。我想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大概是历史的原故吧!毕竟这城墙是这座城里除大雁塔以外最为宏观最保守也最具沧桑感的文化标志。
我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行走,一个人读书、听音乐,一个人吃饭和思考。久而久之,把自己置身于孤独境地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行动上的独立,思想上独立。这种独立使得我与其他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同一种现象,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和感触。平日里,我不大爱与人来往,除了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来往密切一些。我们常常坐在一起,深入交谈、用心探讨生活、谈论人生、文学、农村、经济、收入、城市、朋友、环境、爱情、还有很多很多严肃地不严肃的话题。这样的探讨让我自恋地想起了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社”。虽然我们不是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只是来这个地方谋生的千千万万个流浪者中之一,但我想我们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狐朋狗友。我与其他的人来往甚少,也许是没有共同话语,无话可说,以免弄得双方尴尬,不好意思。就算勉强寒暄几句,也觉得虚伪、不安。所以,干脆自己过自己的。
我一个人的生活里,唯一陪伴我的只有阅读。也许只有读书才能助我化解心中的困惑,驱除心中的阴霾;理清我的思路,让我看到希望吧!。
以前在学校时看的实用的和励志方面的工具书比较多。慢慢发现,那些书其实对我并没有多少影响,没有感应,感觉如一堆泡沫,无韵无味。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物化的商业社会里,要获得心灵上的清净是种难得的可贵。太多泡沫的东西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电视的荧屏上,墙角的地摊上,路上行人的言语中,甚至连那些高楼的大墙上也没有放过泡沫与浮躁,垃圾与毒害信息的传递。这是我们的不幸,也是对我们的考验。这些物质的浮华的东西无时不刻地在挑逗人的欲望,激发人性贪婪的本性,使得人心物化,以致迷失自我。清而净的流水往往藏在泡沫之下,惟有抹开泡沫,才能看到清澈的流水。一个人在如此浮躁的环境里要与泡沫对抗也相当不易。我很欣慰,在校期间,别人都惶惶不可终日之时,我没有随大流,我还读过几本书,虽少之又少,万幸的是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样我才有机会抹开泡沫,看到清泉。
高尔基说,他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没有他爱书爱得那么深。但我也很喜欢书,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家里没什么书,把大姐的初一历史课本不知道一个人翻了多少遍,最喜欢看李世明“玄武门之变”那一章。少敏家里书多,还向少敏借过王小波的书,向同学借过盗版的《红楼梦》。那时候,哪能看懂什么王小波、《红楼梦》啊!但那时却有对阅读的向往,也许是小孩拒绝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吧。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有一间自己的书屋该多好啊,满屋子的书,满屋子的书香,满屋子大师的思想和艺术。现在想来,这也是一件极美极奢侈的事!
那时在农村,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读课外书。一是没书读,二是家长们都希望娃娃们回家看课本,做作业,考高分,上好学校,将来找好工作,挣大钱。谁还会鼓励孩子看闲书呢,谁那样做,谁就与时代与潮流格格不入。我现在觉得,也许那是我们的不幸,是时代的悲哀。我确信,那些格格不入的未必不好,而那些循规蹈矩的就未必好。
上学期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有阎连科的书都给我深刻的印象。那时候读贾平凹的书比较生涩,只看过《秦腔》、《浮躁》。路遥的书给过我鼓励最多。每当我遇到困境或是痛楚的时候,孙少平兄弟二人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帮我摆脱自己的困顿。路遥笔下那纯净的乡村爱情与友谊也常常影响着我。
2011年毕业后,上了班,为了生存、生活,每天要不断劳碌、奔波。我却一直也不敢放弃阅读这个习惯。无论我走哪里,包里都至少装着一本书,书成了我的“贴身朋友”,“知心朋友”。这个朋友,一路走来,对我影响深远,使我一次又一次从精神上剥离了自己。这时我又接触了更多的现当代作家如萧红、老舍、巴金、鲁迅、张贤亮、张炜、迟子建、冯积岐、张承志、韩少功等等。他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思想、见解和体验如一把锋利的斧子劈开我混沌的世界,如一把熊熊烈火,激发我的热情。我明显感到:我生活得比以前更多了。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走近他们,就好比走进他们各自世界的大门。无论是城市的大门,农村的大门,文革的大门,改革开放的大门,还是我所不熟悉的世界里的大门,这些都让我惊讶、让我兴奋,让我捶胸顿足。我觉得,读书太好了,没有什么事比读书还好。我为我的发现而独自兴奋。我常常看到好的东西就忍不住用短信发给新刚,让他也读读这个作家。通过他们,我挣脱了原来自己被束缚的思想,突破了狭隘与自我。再后来,更重要的是读到世界上的许多大师,让我很是震撼。托尔斯泰、乔伊斯、海明威、马尔克斯、帕斯捷尔纳克、高尔基等等大师,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的话语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们每个人都如一度高山。为此,我咬着牙买了一套天价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也许有人不理解,但我觉得很值。大师们让我看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世界有多大;看到了人有多么的渺小与无知,人有多么愚昧和自大!对于这些大师,只能尊敬,只能仰望。我有时觉得我很幸运,我幸运我遇到了他们,有时又觉得极其不幸,我为什么没有早遇到。
我深切体会到高尔基的话:“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我时常把许多大师们对阅读的阐述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来时刻提醒着自己。罗曼·罗兰 说,“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对罗曼罗兰的话深信不疑,我理解了他说的话,因为我从阅读里找到了希望,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别人。笛卡尔说,“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我觉得爱默生说得很好,“如果你遇到一个具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而我们的现实是多么的可笑,两人谈对象,见面问的就是你有几套房?有没有车?好像你结婚的对象就是房和车,从不去考虑除这些以外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悲哀,还是我对现实的无知。是的,一本好书可以建立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你们也许不曾认识,一本好书把你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已经拉拢了,拉近了,就剩下现实里身体间的距离了。赫尔芩说的更实在,“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我也常记得 鲁迅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巴金老先生说,“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告诉我们要懂得鉴别、吸收和消化。他们的言语如蜜蜂一样,常在我耳边嗡嗡作响。看到大师们对于读书提出了如此多的真知与灼见,使我眼前顿时变亮。所以,我一点也马虎不得,唯恐自己有了某种偏见或钻了牛角尖。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我们常常说“贵族”、“高贵”、“富贵”,这些词语,追求这些东西,可是究竟什么是贵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我觉得,一个人的进步,不取决于你获取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你读了多少经典,从中吸收了多少先进的,有益世道人心的思想和文化,你的思考深度宽度又增加了多少。这些才值得我们每个人每天为之悲愤,为之努力。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人就是一滩烂泥,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从来就不会有自己真正生活,不会有自己的主张,从来都是被动的,也不会有多少的新见解,更不懂得与环境中的糟粕去对抗。一个人连自己生活中的糟粕都抵抗不了,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垃圾文化,毒害信息,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如获至宝,广开眼界。如此悲哀,我们的社会怎么能好?我们怎么能幸福?幸福不是高楼,也不是豪车,幸福取决于你对生活的理解,取决于你对悲剧认识的深度,你没有理解,没有认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看到别人怎么你就怎么,总是喜欢追随潮流,随波逐流,那你也就失去的是自己,到头来,你一无所有。
把利益建立在别人受害的基础上来谋取金钱,追求自己所谓的成功与事业,这种事业就不配称为事业,这种成功是自我价值的盲目追求。以前,我也认为事业就是工作、赚钱。我错了,我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我们的文学翻译前辈草婴先生拒绝丰厚的待遇和职位,在其家中无生活来源无补助耗其20年心血,带病翻译引介了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将人道主义思想传递给我们这个民族,这才叫事业。草婴先生用20年给我上了一课,极其难忘,极其深刻。
我有时在想,如果我的生活里没有了书,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样子。听到有同学说我愤世嫉俗、自命清高,说我理想化、淡定、不懂社会,说我简直就是个愤青,其实我什么也不是,我觉得我很无用,我连个愤青的资格都没有。我很软弱,没有那么伟大。我觉得我还配不上那样的人。每当我想起这些话的时候,我内心水如浪涌,我真的有种想哭的冲动,但我又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也就理解了他们。
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我明白了朋友!明白了感情为什么脆弱,人为什么那么善变,情感的东西为什么容易破裂,人们为什么都不再相信情感和情义之类的东西,人心都开始异化。
有的人可以做朋友,有的人做不了。我知道,朋友之间不仅是讲究缘分与细心,更是讲究感情与理解,讲究维系与经营。友情这个东西,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是朋友双方做出来的,是他们各自用自己的人品践行出来的,你的人品决定你的行为。你只能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如果你没心,那么你就一无所有。
我们念了那么多年书,认识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同学,你仔细瞧瞧,有几个人能陪着你走到今天?我们都不太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淡了?也不明白一对好好的夫妻,爱着爱着,就断了,分了?也许我们把所有的原因都嫁祸给了现实,推给给了对方,也许正是这种嫁祸,这种现实表象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到头来,我们只是被骗了。被自己骗了,被生活骗了。
这些东西一直在心里如海水一般翻滚了很久,不知以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更为合适,也就这样糊里糊涂写了出来,写了那么多。也算是对这5年,这20多年来的一个简单的总结,一种回顾吧!这种总结对于我有很大好处,可以帮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回过头去认识我的心路历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如此而已。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