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去中心化、协同式管理是否真的可行


新闻媒体并不是社会机构的替代品,而更像是探照灯射出的一道躁动不安的光柱、一个接一个地照亮原本藏匿在暗夜中的事物。人不可能仅凭这么一道躁动不安的光柱就对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也不可能仅凭某些插曲、某些事件和某些争端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只有在自身的观念之光和新闻媒体之光照向同一个地方的时候,人们才能够获得充分的智识去共同做出一项决定。真正的问题并不像新闻媒体所呈现的那样浅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如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令社会机构建立在分析和记录的基础上,并将这一原则向其他社会领域推广,包括摒弃“全能公民”理论,以及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以具有可比性的记录和分析为依据的协同性决策机制。假若再在管理机制的中心设立一套审计制度,以确保各职能岗位上的人及各部门的主管更清楚自己的权责所在,那么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气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激进的设想。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困境,与代议政府(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功能性的)和工业领域(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写作时的还是共产主义的)所面临的困境、均可追溯指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自制的人民没有能力通过创设一套知识机构的方式去超越其自身的偶然性经验和偏见。而政府、学校、报纸和教会再修补民主制度显而易见的漏洞,以及矫正人们对于外部事务(包括与“索然无味的大事”完全相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猎奇事件)所持有的一系列颇深的成见、冷漠和偏颇的态度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这就是所谓的大众政府最主要的缺陷,这一缺陷深深根植于其传统,成为所有其他缺陷的源头。

组织中认知各异的个体,在去中心化、协同管理中真的能逐渐行动方向一致吗?

我认为,去中心化、协同管理首先需要较宽的容错范围,并需要牺牲效率去去杂、沉淀得到有效数据从而实现工作目的。

并非项目中所有人对公开透明的数据、意图都有一致的理解。如何解决?根据《舆论》前几章节,也许通过团体内部的influencer来引导其他人的想法将是可行的选择。这样下来,本质上和中心化管理的区别也不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舆论》——去中心化、协同式管理是否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