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到了年终考核季了。阿雷看着报表上圈圈点点的红笔字迹,嘟囔一句:“岂不是要连续加班两个星期了,唉。”同事兼好友小丁满不在乎的拍拍他,“嗨,考核就是那么回事呗。”
这天又到了下班时间,阿雷摇摇手中的咖啡杯,拒绝了小丁的聚餐建议,丧丧的叹气:“通宵离不开它啦。”小丁无奈摇摇头,自己走了。
两周过去了,同部门的阿雷和小丁都上交了自己的年终总结。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老总的批复,阿雷得了个一般的评价,并且嘱咐他,好好动脑。
小丁呢,却被老总在年会上大大赞扬一番,年终奖也加倍,还发动同事们向他学习。同事们羡慕的望向小丁,这些目光犹如一箭,射中了阿雷懊恼的心。
阿雷郁闷的想:“我怎么没动脑,我可是天天加班,这还不够努力吗?向他学习什么呢?敢情这小子有什么秘诀自己藏着呢!”
散会后,小丁看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拍拍他,“别郁闷了,其实我就是每天严格计划来的啊,上班时间完全做的完。”
“一语点醒梦中人”。阿雷仔细想了想,自己通宵是不错,可是一半时间都在打盹,工作早不知跑到哪个梦里去了。看来,我这种努力方法不行啊,效率太低。
02
2017年可以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我的两个朋友阿远和小曼都发现了这股正在涌来的得金浪潮,决定努力赶上这波风潮。
瞧瞧,各种听书APP占据在知识付费的市场里,就连知乎、豆瓣这种元老级别都开始了线上课程。
阿远和小曼对知识的开发运营都非常感兴趣。
不过他们俩选择了两种不同的道路,小曼决定研究各家平台再上手运营。而阿远呢,秉持着“时机失不再来”的观念,一鼓作气的注册了各种平台,听书平台、推荐平台等等都被他收入囊中。
半年过去了,阿远的平台早就开始了运营,再看小曼,还是不紧不慢,迟迟没有动手。
我心想,想不到小曼的行动力这么低,这可是比不上阿远了。
又是半年,转眼间到了2017年底,两人的经营情况出现了反转。
阿远在各个平台都有账号是不错,可是由于平台数量过多、不懂运营技巧、交付不出知识,因此积累不到粉丝,不得不光荣的败退下来,只留感叹一声:我不适合新媒体知识付费呀,这股大军我是挤不进去了。
再看小曼,则是各种平台加v,还开设了自己的线上课程,有了数万的粉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知识付费领头人”。谈到自己的知识付费的收获,她不紧不慢的一笑:“我这总结经验可不是不努力,时效比大于努力呢。”
03
寒假已经开始了,许久未见的朋友也开始约一波。
阿峰是一枚“准程序员”,计算机专业在读。这小子虽然才大二,可已经帮着导师在研发APP了,我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啊。看不出高中不正经的他,现在大学这么认真努力了。
我俩随性聊了聊自己的专业课,本是抱着获取“大学努力毒鸡汤”的我大跌眼镜,虽然我早就知道他有选择的上课了,但没想到的是阿峰连专业课也不去上,不过成绩还是遥遥领先,更不用说实用性开发技术了。
我好奇一问,人家倒是爽快:“有那时间干点啥不好,我假期在公司跟着学习研发的时候早就把下学期的内容学会了,干嘛还要坐在教室里装“努力”呢?”
这一反问,倒是把我愣住了。
是呀,人家假期的努力怎能和追了许多剧的我相比,我这平时只在学期末打一波鸡血又怎能弥补以前浪费的时间呢?这时效比一步步拉长,可真是被甩到了身后。这一场时效比的拉锯战,我输给了他啊,或许,这就是“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吧。
04
这个世界,装努力的人很多,真努力的人很少。
这其中最大的区别,不妨用时效比来概括。别看有些人花费的时间比你少,但你不知道人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更不知道人家长时间的“时效赛跑”早就跑到哪里去了。
我们不反对努力的人,我们只是强调,你的努力,要看的到时效。
千万不要只注重别人眼中的你,只做努力的“外壳”,要知道,满嘴正能量的人说不定只是个“理论大王。”
所以,当你想抱怨自己的努力没有收获时,不妨来想一想,自己所做的,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