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灰色年代》第十一章、旅游/第一节(5)/作者:邵明

——第十一章旅游/第一节国内游(5)



    原始大自然的美丽,只能在旅行中享受,旅行结束回归现实,面对的还是油、盐、酱、醋。生活中还是离不开城市,哈尔滨这坐城市在我的东北旅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还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誉。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洲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1900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从以上的记述,哈尔滨这座城市与金(元朝),满(清朝),沙俄,有颇深的历史渊源,它的建筑是名副其实额东方莫斯科;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烙下了许多俄罗斯人的痕迹。

    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以前修建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全木结构教堂。四年以后,人们又在木墙外部砌一层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教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是由于这样的多次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才变得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拥有十分典雅、气派的风格。

    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光大了这一重点保护建筑的艺术风貌。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样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该教堂基本属于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这与莫斯科的许多教堂十分相似,所以说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阿拉还参观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游玩了已拥有一百多年历史果戈里大街。这里林立着众多俄式建筑,包括有名的秋林食品公司大楼。而这条大街的繁华程度与夜景之美不亚于中央大街,同时也是哈尔滨的“酒吧一条街”。阿拉享用了俄罗斯大餐:大红肠,罗宋汤和大列巴(俄罗斯罗宋面包)。松花江和太阳岛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初知道哈尔滨这个城市,还是在电台里听王刚的小说连播《夜幕下的哈尔滨》;后来又看了几集《夜幕下的哈尔滨》电视剧。游了东三省,才感到哈尔滨确实是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美丽城市。她还有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哈工大;也是我国军工部门领导人的摇篮。

阿拉上海人出去旅游有个怪怪额习惯就像石库门里的少妇喜欢与邻居“别苗头”;到哪里都要跟上海比,而且几乎没有比输过,据不靠谱的比较,比香港宽敞,比东京温润,没新加坡那么热,比纽约整洁大方,比巴黎平易近人,比北京秀气儒雅,其他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就不用比了我是上海人我不会拿哈尔滨与上海比,在哈尔滨我看到许多在上海木有的东西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灰色年代》第十一章、旅游/第一节(5)/作者: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