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庸》提升个人道德修养1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学充满兴趣和敬畏感,却很少有机会静心阅读,受朋友引领,拜读了国学经典《中庸》,感受到古人的聪慧及思想境界的高远,改变我以前对此书片面而肤浅的理解。

开卷有益,每一本国学著作里面都隐藏无限宝藏,不仅开阔视野,关键还在于启发思考人生,指引成长,收获内心的富有、快乐和安宁。

《中庸》是儒家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也是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专著,全文三千五百多字,内涵极为丰富,现代作家梁衡说;“好书耐抽读,一本好书耐抽读,就像一种产品能经得起抽查。一部好书随便翻一页,就能留住读者的眼,一篇好文章认读一段,都能吸住人的心,这叫通篇锦绣,字字珠玑。《中庸》分为三十三章,每一章里面都有内涵深厚,有启发意义的句子,越读越觉得有趣,也越喜欢读。

总体而言,这本书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功德,而默默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和安康。全书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着重从多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天下同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及治理国家的九项原则。在此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强调做“诚”的五个具体方面。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孔子说:“中庸应该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却很少有人能长久的实用它了”。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中庸之道”是指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这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达到中庸的境界,小人却违背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小人做事肆无忌惮。

因此,我想起自己上课时的一个小插曲,记得在给学生讲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掌握驳论文的写法,要求学生用下面的句式——“别人都说••••••不好,我却认为它不错,原因是••••••”说一段话。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别人都说上网玩游戏不好,我却认为挺好,因为它带给我快乐。”对于学生这种观点,我觉应该用古代孔子的中庸思想劝解学生,《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告诉学生玩游戏作为枯燥生活的调节,适当的看一会也可以,只是游戏的诱惑力太大,不能失去节度,可怕的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忘乎所以,悔恨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中庸》提升个人道德修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