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断舍离丨本单元十大精彩留言 118/200

图片发自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

1. 记得物理学家杨振宁从年轻开始到现在一直有个习惯,想到什么观点公式会在空中凌空用手指把想法写出来,他说这样他便能记住了。凌空书写便是他将观念客体化的工具。脑海中认知的观念常常是混沌是没有指向,某种程度说就是零散的零件,只有借助工具将其组装起来,客体化,我们大脑有指向性地看到它的好坏,从而迭代我们的认知。

2. 我们要警惕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警惕我们人类对于工具的无限依赖而慢慢失去那部分认知。代替性工具带给我方便,也带给我认知的残化。不用思考、偷懒对于人总是充满诱惑力的,如果人工智能等工具能取代人的大部分行为,根据生态位决定认知,我的认知会剩下什么呢?一代又一代的认知残化,难道人只会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人类警惕自己对于工具的无限依赖,因为替代意味着正在使你的认知残化

问答 21 丨人类的认知有上限吗?

friend

李笑来老师有一句经典名言。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依据很简单

1. 看一个人的脑中是否存在尽可能多的清晰、明确、必要的概念;2. 看一个人的脑中那些清晰、明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明确、必要的关联。

听完今天的课,又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概念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工具,能够很好地撬动我们那些未知的事物。

问答21丨人类的认知有上限吗 ?

#感:因为局限与稀缺,万物才获得价值。一个人最底层的资源是时间与注意力,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盖一雄伟的大厦,或者一片茅草屋。

#思:这周的学习提醒我时刻要开启自己的元认知。在留言中看到同学说,人类的动物脑,潜意识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控制我们平时的行为。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我们做出行为之前。开启元认知,看看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然后控制自己。在这过程中,需要用到吴老师的方法论,发现自己的伪科学接口,利用好奥卡姆剃刀原理,了解自己的认知类型,删除没用的cookie,这些都是塑造自己的好方法。

#行: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学了越多的东西就变得越聪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人所信奉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也真这么做了,等他走过“万里路”回来后,又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的见识。实际上在明眼人眼里,这个人不仅停留在原地,甚至是有所退化。像这样的人会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断舍离丨本单元十大精彩留言 1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