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

1992年,在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获得了最佳女主角。

她当时的获奖感言,时至今日对我的交际观仍有启发: 拿奖拿几次都会学会一些事情,比如事后都会有很多人会说,不应该她拿。

以前我会介意,会争辩,但是现在我学会了,奖在我手里,你们讲什么我不理,不关我事,总而言之要谢谢全部支持我的人!

年少时,面对争议,我们总是不余遗力地为自己讨个“公道”。

后来才发现,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思考问题,层次不同的人,思维方式注定不同。所以,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注定是一场无意义的口舌之争。

层次不同的人,没必要强融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说过:

人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想法就会变得片面且固执,换句话说,蒙蔽我们的是执念,是偏见。

他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微博上,评论的人不少,其中一个人第一句话就说:“你写的都是什么垃圾文章?”

辛苦写出来的文章,被人评成“垃圾”,老杨忍不住反问:“如果我文章写得有什么不对,欢迎指出来。”

结果对方理直气壮地说:“这种垃圾书谁还看得下去!我只喜欢尼采写的哲学,还有卡夫卡写的小说,像你写的这种垃圾书,我不屑看。”

老杨气不过,就和对方争辩起来:“你都没看过我写的书,为什么觉得垃圾呢?”

几个回合下来,对方越发洋洋得意:“你们写书的人多数都是垃圾,写的书当然也是垃圾,根本就不用看。”

老杨被激怒,打了一段毫无逻辑的回击文字,但在发送之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只会与人互骂的喷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总是会得出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能力欠缺越严重的人,越喜欢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只会一味高估自己的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

实际上,那些遇事不会思考,只会习惯性中伤别人的人,正是存在这样的思维局限性,浪费时间与他们争论,不但无法让对方认可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损耗。

层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说服对方。

正如老杨领悟到的那样:

如果你发现了和对方不在一个层次上,就不要硬聊了,也不用勉强自己和他做朋友,隔着一个西天取经的距离,还能觉得对方有些神秘感,反倒舒心。

是啊,“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余生很贵,层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说服对方。

人生最舒适的状态,是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彻夜长谈,对话不投机的人一笑了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