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有多难

图片发自App


寒假后第一天上课。

七点半进教室。问候少年们。三十多天不见了。

第一节课,教诵《蜀道难》。乐府诗。杂言诗。送别诗。

好,回顾诵习过的送别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少年们在好句好话的记忆中展眉舒喉。好。

图片发自App


李白怎样抒别情离恨?必须这样问。柳永离开情人,太白送人入川。这两个男人,个性就在语言上溢出来。

杂言?开头三个字,人教社的编辑当三言处理了:噫吁嚱!三个感叹词,各成一句才对嘛。所以霍氏点读,端看李谪仙那股子见山尖叫、望险狂呼的神采:噫——,吁——,嚱——!该这样的。绝叫三声,才是大活人李白,才是赤子顽童诗家仙。

图片发自App


危乎高哉!四言?又错:两个形容词各跟自家的一声太息,那是赞叹长叹慨叹浩叹,怎可凑成一疙瘩,当个四言打发了?该是这样的:危乎——!高哉——!蜀道太难走,李白吓着了,惊骇至极,仰望乱喊,大惊大怪。

其险也如此。这是五言么?五言诗句二三拍,清泉石上流。这才有那股子铿锵劲儿。李白不干,他用个“也”字加塞儿,就让你读三二拍。这是“文句”,不是诗句。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骈体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古文嘛。

图片发自App


少年们跟我一起总结李家诗句特征:文,就是诗;诗,就是文。

七言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后边该用七言呼应前一个七言句才是常规。李白看咱们个个规规矩矩,呆头呆脑,照猫画虎,亦步亦趋,满嘴文件社论套话,开头流行歌词,撸袖子,中国梦,正能量,狠抓落实坚决执行步调一致如呆鸟,忽然噗嗤一笑,来个恶作剧,偏要你七言溜得起劲时来个急煞车——愁空山!就三个字,没其他四个字让你背书摇头顺口溜,麻木闭眼,毫无感觉。趔趄之际,闪了腰身,醒了眼神,抬头看:杜鹃,不对,子规,就是该回家不回家那流浪鸟半夜哭泣的山,空荡荡。空荡荡。

所以太白哪里是在写诗?他是在唱自己。他在想象中飞。他浑身每个细胞都在蜀道磕磕绊绊。他在讲自己的体验。

这语言是——

少年们试探,寻找一个词恰当评价:自由。奔放。不拘一格……

还有!我要求。

无拘无束。好。

豪放。放,好,用这个字,继续找!

放纵。放浪。

放荡不羁!有一个悄悄喊。这个最好。

所以他们自己尝试朗读后,第一遍齐读,我打断:我们干嘛学好的语言?李白那些好句子,天马行空,摆脱麻木平庸,给我们自由的语言体验,所以,我们才用这好语言唤醒自己。用我们学会的方式读啊。

噫——,吁——,巇——!

这一遍读上点子了,相当于我们自己面对奇迹绝美,口语大叫:啊呀,噢哟,哎唷——

危乎——!高哉——!

这样读,个个都在教室窄窄书桌前,做一回伟大的活人李白。

还有,四言写蜀中人心险恶,危乎其危,足可吓退远行友人。那就加快节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图片发自App


一节课也就这样读一遍。谁要一课时干净利落讲完,嗯,哈里曼要向你学习。

一身汗。

看表:八点三十八。

要响应领导苦心号召:摇手机,签到。

可是从东楼摇到西楼,从一楼摇到四楼。没有设定的“周边”出现,倒是一大帮子闲人,想找人胡扯。可你们都在一千公里外,捣什么乱?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的“摇一摇”失败了。

我来了。我认了。


语言是自由的。其他的,不行哎。


捉来一个字

骑成一匹放纵

缄口的时候

我是温顺的规定

只有你的韵律

交给我

天马的缰绳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蜀道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