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

文/贼骤骤


一个小学没有读完,大字不识几个,从未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放牛娃,长大后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然而,二零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五十多年前那个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靠着给别人干农活换书看的的放牛娃。

一个每天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晚上没钱住旅馆,只能睡在海边沙滩上的落魄青年,有机会成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超级富豪吗?一些人会说,这不开玩笑嘛。而昔日的那个落魄青年,正是曾经在地产界叱咤风云、风光无限的潘石屹。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体育馆的保安,没有任何人脉可以倚仗,有希望进入央视,成为家喻户晓的王牌主持人吗?这在大家看来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有一个人却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曾经主持过央视《朝闻天下》、《晚间新闻》,获得过双十佳主持人称号,拿过中国播音金话筒奖的赵普。

这些在大多数人都笃定地认为绝对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恰恰都成为了现实!

成就都是人取得的,奇迹都是人创造的。那些有大作为的人,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身怀特异功能的怪咖;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也决不是偶尔来地球旅游度假的外星人,一时兴起创造出来一些奇迹耍耍。

没有谁天生就是大神,大神的前身同你我一样,也是凡夫俗子。很多知名人士成名之前的内在外在条件不一定比我们好,有的甚至在我们同龄时比我们更糟糕,但是他们却能够坚定信念,凭借着不懈地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地在自己所热衷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拼搏与奋斗就是他们为成功所做出的最好的注解。

马云的妻子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我和马云是大学同学,刚毕业就拿了结婚证。马云不是个帅男人,我看中的是他能做很多帅男人做不了的事情:组建杭州第一个英语角、为国外游客担任导游赚外快、四处接课做兼职。然而,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一种惶恐中,因为他的意外状况总是层出不穷。

他忽然就辞职了,说要做自己的事业,然后就在杭州开了一家叫海博的翻译社。当时翻译社一个月的利润总共才二百块钱,但房租就得七百多。为了将翻译社维持下去,马云背着麻袋去义乌、广州进货,贩卖鲜花、礼品、服装,风餐露宿地做了三年的小商小贩,养了翻译社三年,这才撑了下来。后来他又做《中国黄页》,逢人便讲自己的理念,结果无数次被人当成骗子往外轰。

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马云忽然跟我说想凑五十万做电子商务。他很快就找了十六个人抱成团,其中有他以前的同事、学生、朋友。马云告诉大家,把所有资金凑在一起很可能赔得血本无归,但如果成功了,回报将是无法想象的。他顺便劝我,说他们如果是一支军队,我就是政委,有我在,大家才会觉得稳妥。就这么着我也辞职了,十八个人上了一条船:阿里巴巴。

创业初期的工作不分昼夜,马云有了什么点子,一通电话,十分钟后就在家开会。他满嘴的电子商务、搜索、社区之类的专业术语我是听不懂的,但他们开会我很忙。他们白天开会,我在厨房做饭;他们半夜开会,我在厨房做宵夜。

我顶着政委的虚职,干着勤杂工的活。在没有盈利前,每人每月五百块薪水,这点钱连买菜都不够。家里的食堂要保证开伙,加班开会的宵夜品质必须保证。我本来当老师当得好好的,怎么就成了一个倒贴伙食费的老妈子了。

个人觉得这样的关于名人创业经历的介绍才更真实,更接地气,才能让我们一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呃,原来马云也摆过地摊,干过小商小贩,还干了三年之久,估计那时也没少受穿着制服的临时工的气。说不定当倒爷那会儿看到城管来了,也得赶紧收拾零碎,背起麻袋落荒而逃。

从一所普通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到中国电商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国首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人,这中间的跨度是巨大的。这在很多人觉得只有在电影和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一个没有任何背景,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男人却凭借自己愈挫愈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把它变成了现实。

之所以拿出马云先生成功前的经历跟大家分享,无非是想证明一个观点:一切皆有可能,人人都可以成功,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钟情的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厚重。

事业的开端,成功的起点,往往都是从一件细微的小事开始,或许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一次寻常的创业,又或者是内心构想的一次尝试。初始阶段并不会占用太多的资源,花费过多的资金,他人能做的,我们照样能做,重要的是要具备勇于试错的决心和魄力。至于日后能将一件事情做到何种程度,将事业做到何种规模,就要看我们内心的观想与格局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关键在于克服怯场,勇敢站上舞台中央。

不要总想着这不可能、那不现实,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去做,首先就在自己的内心将之完全否定,倘若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内心所有的期望与希冀又怎么可能从蓝图成为现实?只有不断地坚定信念,拿出毅力和耐心勇敢地去尝试、去践行,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气,才有可能将心底所有美好的向往一一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