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西周时期这位大臣的劝谏,逻辑十分严密,语言也极其优美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有不少堪称经典的精彩绝伦、跌宕起伏、触动心扉、寓意深刻的章节、片段、情节、心理、对话、动作等字句、画面、视频的描写、刻画、展示等,常清君特在《所以经典》系列中,与大家再次回味定格这些经典。

 

《所以经典》系列原创之一:


常清君这次回味定格的是《国语》《祭公谏征犬戎》里的一段经典章节。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写的一部著作,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其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事迹),以语为主(即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与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在风格上具有明显区别。

学界亦有人认为《国语》是由战国时期或汉代之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其记述时间范围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约五百年历史,记述内容则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等。

 

   《祭公谏征犬戎》是《国语》的开篇之作,在国别上属于“周语”,记述了西周大臣祭公劝谏国君周穆王不要出兵征伐犬戎民族的言辞,其中有一经典片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 有不祀,则修言; 有不享,则修文; 有不贡,则修名; 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祭公:即谋父,是周公的后代,周穆王的卿士,因封于祭地(今河南开封附近),故被称为“祭公”。常清君特别提示一下,这里的“祭”不读常用意义“祭奠”、“祭祀”时的jì,而读作zhài,当姓氏讲。 

犬戎:也叫西戎,古代西北戎族的一支,周时主要在泾渭流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邦内:指都城周围方圆千里的区域。

甸服:指以耕种王田的方式为国君服务。甸,王田。

侯服:也叫侯圻(读作qí),甸服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是较近的诸侯之地。

侯卫:指从侯服到卫服(也叫卫圻,相当于边疆) 之间的区域,共五圻 (侯、甸、男、采、卫),每圻五百里,是当时中国的疆域。

宾服:指按时朝贡天子。

要服:指距离都城二千里之外的区域。“要”(读作yāo)是要约、盟约的意思。

荒服:指在要服之外更遥远的区域。

日祭:指每天举行的祭祀祖、考的活动,这里是供应天子祭祀时所需之物。

月祀:指每月举行的祭祀曾祖、高祖的活动。

时享:指天子每季举行的祭祀远祖的活动。

修言:指检查号令。

修名:指检查尊卑的名分。

让:责备的意思。

告:晓喻的意思。

辟:这里指法律。


在这只有短短200字左右的劝谏言辞中,祭公谋父就前后陆续连贯地使用了至少六处排比句式,来进一步阐明不宜西征犬戎的理由,常清君在此来逐一解读赏析。

第一处:“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意思是说过去先王的制度这样规定:王畿以内五百里的地方叫做甸服,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做侯服,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地方叫做宾服,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叫做要服,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叫做荒服。


第二处:“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意思是说甸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高、曾祖的祭品,宾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方的诸侯则朝见天子。

第三处:“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意思是说祭奠祖父、父亲的祭品一天一次,祭奠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祭奠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祭奠神灵的祭品一年一次,朝见天子一生一次。这是先王的遗训。


第四处:“有不祭,则修意; 有不祀,则修言; 有不享,则修文; 有不贡,则修名; 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意思是说如果有不逐日进贡的,天子就修省内心;如果有不按月进贡的,天子就修明法令;如果有不按季进贡的,天子就修明礼仪;如果有不进岁纳贡的,天子就修明尊卑名分;如果有不来朝见的,天子就修明德行。如果这几个方面依次做到而仍有不来的,天子就修明刑法。

第五处:“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意思是说所以就有惩罚不逐日进贡的,所以就有讨伐不按月进贡的,所以就有征讨不按季进贡的,所以就有责备不进岁贡的,所以就有告谕不来朝见的各种措施。


第六处:“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意思是说所以才有惩治的法律,所以才有攻伐的军队,所以才有征讨的装备,所以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所以才有用文字晓喻的文告。


最后一句:“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意思是说发布命令,公布文告之后,而仍然还有不来的,天子就在德行上增强修养,不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这样一来近处的诸侯没有不听从命令的,远方的诸侯也没有不来归顺的。


你看看,早在近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位大臣劝谏君主的言语,就达到了如此既有严密的递进逻辑,又有优美的语言修辞的地步,着实令人叹服,也当然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可能大家还非常想知道这位用心用情的大臣最后劝谏的结果到底怎么样了?

常清君遗憾地告诉大家,周穆王最终还是没有听进去这位祭公谋父的劝谏,非要一意孤行派兵去征讨犬戎,结果呢?虽然打败了犬戎,并得到了他们进贡的四只狼和四只鹿回来,但从此以后,那些地处比较遥远的区域(即荒服地区)的诸侯,却再也不来朝见纳贡了,真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还失去了西周王朝更为重要的权威和信义。


常清君云:虽然谋臣极力来谏言,奈何君王执意去穷兵。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0)